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方岳浏览量:1
suì
shān
xiǎo
zuò
zhū
zhù
chéng
jīn
dàn
xiāng
luó
jīn
jiě
chūn
cōng
shǒu
fēng
liáng
bīng
bìng
shì
shēn
míng
yáng
shì
jiù
jiā
mén
běi
cūn
zhī
yīn
wèi
néng
zhī
wèi
céng
qiǎn
qīng
qián
lèi
shī
湿

译文

仿佛将红珊瑚敲碎,化作粒粒金珠,又像熔铸成金丸,簇拥在枝头相依。剥开罗衣般的果皮,露出春葱般的纤手(果肉),风露沁润的果肉如冰玉肌肤般清凉。这枇杷堪比杨贵妃的荔枝般名贵,又如北村卢家世代珍传的佳果。知音人或许能赏其形,却未必懂其真味,可它曾让多少寒士泪湿青衫,满怀酸楚。

逐句剖析

"击碎珊瑚小作珠":仿佛将红珊瑚敲碎,化作粒粒金珠,

"铸成金弹蜜相扶":又像熔铸成金丸,簇拥在枝头相依。

"罗襦襟解春葱手":剥开罗衣般的果皮,露出春葱般的纤手(果肉),

"风露气凉冰玉肤":风露沁润的果肉如冰玉肌肤般清凉。

"并世身名扬氏子":这枇杷堪比杨贵妃的荔枝般名贵,

"旧家门户北村卢":又如北村卢家世代珍传的佳果。

"知音未必能知味":知音人或许能赏其形,却未必懂其真味,

"曾遣青前泪湿无":可它曾让多少寒士泪湿青衫,满怀酸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枇杷》是南宋诗人方岳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枇杷为题材,通过对枇杷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情和友情的思念之情。首联诗人用珊瑚珠和金弹蜜的形象,描绘了枇杷果实的珍贵和甜美。颔联诗人将枇杷的清香和凉爽与自身感官经验相结合,加深了读者对枇杷的感知。颈联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尾联诗人表达了对真正知音的渴望,以及对家乡的眷恋。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后期诗坛大家

方岳(1199~1262),南宋文学家。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方岳被视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语言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组织故事成语作新巧对偶。词风近辛弃疾一派,慷慨豪壮,也有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文章议论畅达,四六偶对精切,为时人称道。代表作品有《山中》《感怀》《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与赵端明书》等。著有《秋崖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击碎珊瑚小作珠,铸成金弹密相扶。”诗人用“击碎珊瑚小作珠”形容枇杷果实的珍贵和瑰丽,如同珊瑚珠一般。接着用“铸成金弹密相扶”描绘枇杷果实的饱满和甜美。颔联:“罗襦襟解春葱手,风露气凉冰玉肤。”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枇杷的清香和凉爽与诗人解开衣襟的动作相结合,描绘了枇杷给人带来的清凉感受。颈联:“并世身名扬氏子,旧家门户北村卢。”诗人提到自己与杨氏子齐名,并提及旧家门户在北村卢,表达了对家乡和家族的思念。尾联:“知音未必能知味,曾遣青衫泪湿无。”诗人感慨即使有知音,也未必能真正理解枇杷的滋味,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方岳《古人行》

下一篇:宋·方岳《满江红·且问黄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