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初消月正明":残雪刚刚消融天空清朗,月亮正明亮,
# 消:一作清。
"茅檐自雨竹窗晴":茅檐下独自滴着雨水,竹窗那边却很晴朗。
"肩寒耸耸吟诗骨":肩膀因寒冷而耸起,(却仍在)吟咏诗句磨砺风骨,
"肺渴泠泠醉酒羹":喉咙干渴,畅饮清冽的酒羹直至微醉。
"苟有梅方成野趣":只要有梅花,才能构成山野的意趣,
# 苟:一作少。
"不多松亦作江声":即使松树不多,也能发出如江水般的声响。
"高人合着山岩裹":高洁的人应当被山岩包裹(与山岩相伴),
"纵有穷愁彻底清":即使有穷困忧愁,也(能保持)彻底的清朗。
南宋后期诗坛大家
方岳(1199~1262),南宋文学家。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方岳被视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语言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组织故事成语作新巧对偶。词风近辛弃疾一派,慷慨豪壮,也有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文章议论畅达,四六偶对精切,为时人称道。代表作品有《山中》《感怀》《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与赵端明书》等。著有《秋崖集》。
1. 分段赏析
“残雪初清月正明,茅檐自雨竹窗晴。”首联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春日景象。“残雪初清”点明了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残余的积雪刚刚开始消融,给人一种清新之感。“月正明”则描绘出明亮的月光,增添了画面的美感。“茅檐自雨竹窗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茅草屋檐下还在下雨,而竹子做的窗户前却已经放晴,这种对比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肩寒耸耸吟诗骨,肺渴泠泠醉酒羹。”颔联从诗人自身的感受出发,描述了在春日中的独特体验。“肩寒耸耸”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因寒冷而肩膀微微耸起的情景,“吟诗骨”则体现了诗人的文人气质。“肺渴泠泠”写出了口渴难耐的感觉,“醉酒羹”则是诗人用来解渴的方式。这两句诗将诗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在春日中的独特心境。“苟有梅方成野趣,不多松亦作江声。”颈联强调了梅花和松树在营造自然意境方面的作用。“苟有梅方成野趣”,表明如果有梅花存在,才能算是有了真正的野趣,突出了梅花的独特魅力。“不多松亦作江声”,即便没有很多松树,也能让人仿佛听到江水的声音,增添了诗歌的自然情趣。这两句诗通过对梅花和松树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自然意境。“高人合着山岩裹,纵有穷愁彻底清。”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高雅之人隐居山岩生活的向往。“高人合着山岩裹”,认为高雅的人就应该隐居在山岩之中,远离尘世的喧嚣。“纵有穷愁彻底清”,即便有穷困忧愁,也能在这山岩之中彻底地洗净,体现了诗人对宁静、高洁生活的追求和对尘世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