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è

朝代:宋作者:方岳浏览量:1
nán
wéi
bié
dān
fēng
nián
rén
xíng
qiū
yàn
luò
chóu
biān
shuāng
yuè
hán
zhǔ
jiāng
shēng
jīng
chuán
chéng
chuī
jiǎo
chù
miǎo
fēng
yān

译文

还是这条路上,执手依依,不忍相别,岸上的红枫,仍然像去年一样鲜艳。秋容萧瑟,踽踽独行,南归的大雁,暂停相伴。此时,霜露满江,月亮斜挂在寒渚之上,又听得城头吹角,激起江声震荡。孤独的游子,更感到客况凄凉,旅愁荏苒,他悄立船上,默默无言,遥望水天。

逐句剖析

"此路难为别":还是这条路上,执手依依,不忍相别,

"丹枫似去年":岸上的红枫,仍然像去年一样鲜艳。

"人行秋色里":秋容萧瑟,踽踽独行,

"雁落客愁边":南归的大雁,暂停相伴。

# 雁落:指大雁的叫声传入行人的耳中。

"霜月攲寒渚":此时,霜露满江,月亮斜挂在寒渚之上,

# 攲:倾斜。一作欹。

"江声惊夜船":又听得城头吹角,激起江声震荡。

"孤城吹角处":孤独的游子,更感到客况凄凉,旅愁荏苒,

# 角:号角。

"独立渺风烟":他悄立船上,默默无言,遥望水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泊歙浦》是宋代诗人方岳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开篇,诗人以青山绿水起笔,看似勾勒出一幅清新秀丽的自然画卷,实则暗藏玄机,那蜿蜒的客路、渺茫的前程,尽在这山水之间若隐若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颔联与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将视角投向眼前的江景。但见水势浩渺无垠,江面上一艘艘帆船高悬着风帆,乘风破浪前行。这壮阔的景象,一方面展现出旅途的顺畅,让诗人心中涌起一丝喜悦;另一方面,也勾起了他久客他乡的愁绪,那思归之情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诗的尾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于鸿雁。在这早春时节,漫漫客路上,一只鸿雁掠过天际,它仿佛带着诗人的书信,飞向远方的故乡,淡淡的乡思也随之在这天地间弥漫开来。整首诗笔致灵动超妙,遣词造句精致细腻,营造出的意境浑融完整。其风格与中唐诗歌颇为相近,在晚宋诗坛中堪称独树一帜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后期诗坛大家

方岳(1199~1262),南宋文学家。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方岳被视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语言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组织故事成语作新巧对偶。词风近辛弃疾一派,慷慨豪壮,也有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文章议论畅达,四六偶对精切,为时人称道。代表作品有《山中》《感怀》《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与赵端明书》等。著有《秋崖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已难以确切考证。诗人居住在祁门,此番出行先是经陆路抵达歙州城,而后又改换行程,沿着浙江的水路一路向东进发。当诗人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往昔的回忆与当下的羁旅之愁瞬间涌上心头。在歙州府城江畔的一艘小船里,感慨万千的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饱含情思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泊舟歙浦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愁绪、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以及面对人生困顿的深沉感慨。全诗以冷寂的意象与凝练的语言,营造出苍凉凄清的意境,体现了晚唐诗歌的颓婉风格。

2. 写作手法

烘托:“霜月攲寒渚,江声惊夜船。”此二句细腻勾勒出孤舟漂泊途中的所见所感,以霜月映寒渚的寥廓之景、江声惊夜船的动荡之态,共同构筑起一片浩渺而凄清的天地,将游子漂泊无依、孤寂落寞的心境烘托得淋漓尽致。借景抒情:全诗充分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将游子的羁旅愁思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

3. 分段赏析

首联“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虽只是旅途中的短暂停泊,离情别绪却已悄然涌上心头。岸畔那如火般绚烂的枫叶,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去年回忆的匣子。年复一年,漂泊的脚步从未停歇,这般熟悉的场景,怎能不让人心生眷恋?游子内心深处的情感,就在这今昔交织的时空里,委婉而深沉地流露出来。“丹枫”这一色彩浓烈的景致,格外夺目,恰似杜牧笔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绝美画卷,多看上几眼,或许能稍稍慰藉那漂泊在外的愁绪。颔联“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上联的“丹枫”已然点明了时令,此联则进一步渲染这秋意。萧瑟的秋,本就是悲凉情感的催化剂,而此刻,诗人孑然一身,漂泊在外,举目皆是陌生的景致,无亲无故。唯有那南归的大雁,似是有情,仿佛读懂了旅人的孤寂,停下匆匆的脚步,相伴左右。“雁落客愁边”一句,堪称神来之笔。它既是对眼前之景的描绘,更是情感的抒发。客愁本是无形无状、难以捉摸的,而秋雁却是实实在在的物体。诗人巧妙地将具体可感的秋雁与抽象的客愁相融合,说大雁落在了“客愁边”,如此一来,那原本缥缈的“客愁”竟也变得可触可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颈联“霜月攲寒渚,江声惊夜船”,此二句继续铺陈孤舟旅泊时的所见所闻,勾勒出一幅广阔而凄清的画卷,有力地烘托出游子内心的孤单与寂寞。从时间维度来看,这一联较之前又推进了一层,由白昼转入了黑夜。寒霜弥漫在江面,连月亮都仿佛被这寒意侵袭。突然,吹角之声越过江水传来,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凄厉。船上难以入眠的旅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愈发觉得旅途的凄凉。“江声”其实暗指下联的“吹角”声传入江中,在静谧的月夜,这声音足以震撼人心,故而诗人用了一个“惊”字,将旅人的惊惶与凄凉刻画得入木三分。尾联“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最后一联将诗人的形象鲜明地勾勒出来。孤城孤零零地矗立在岸边,小船独自停泊在江边,而船上,正伫立着孤独的游子。他面对着万里寒江,倾听着城中传来的号角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感慨。天地的寥廓、人生的渺小、前途的渺茫,种种思绪交织在一起。他是否由眼前自然的“风烟”,联想到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是否思念着远方不能团聚的家人?又或是忆起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从而生发思古之幽情?亦或是想到了其他不为人知的心事?妙就妙在诗人并未将这些一一挑明,仅仅描绘出一个“独立”的身影,一切尽在这不言之中,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空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刻意进行雕琢,语句自然质朴,带有鲜明的晚唐作品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张继《枫桥夜泊》与此诗意境相似,但却更干净、完整。当然,这篇不甚知名的作品也不失为好诗。风格颇近中唐。

不详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古诗今选》

# 客愁是无形的,抽象的,秋雁则是有形的实物,把具体形象与抽象的感情结合起来,说雁落到了‘客愁边’,就使抽象的‘客愁’也好像可触可见了,收到生动的艺术效果。

不详中国当代红学家、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归智《宋诗鉴赏辞典》

# 这首诗写故地重过,一片依恋之情,种种牵动旧情与别离的景物,都由‘行’与‘泊’两个字眼维系。对仗工切,造语精致。

不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范宁、华岩《宋辽金诗选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袁去华《金蕉叶 其二》

下一篇:宋·方岳《书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