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jiǔ
jiàn
shān
yùn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1
míng
yuè
zhī
tóu
xiāng
mǎn
西
fēng
luò
jìn
huā
dào
zhào
qín
méi
tiān
jìng
qiū
míng
bái
shuāng
fēi
chù
zhāi
shuāng
cōng
jiàn
chóng
yáng
huáng
huā
mào
duò
xiào
píng
xiān
shǒu
qīng
sòng
qiū
shēng

译文

明月照桂树,花香飘满路。接连刮起几天西风,树上的桂子将要被风吹得满地皆是。重九夜月亮像秦镜般高悬天空。秋高气爽,水边的白鹭受到月光的惊动双双冲霄飞去。从自家菜园中摘来了比较干净、新鲜的青葱,适宜于作为重阳祭祀用的菜肴,装盆上供。只可惜已到了重阳节,我还没有搞到几盆应时的菊花。我九日随俗登高,被山风吹落了帽子,就笑着请同行佳人代我正冠。登上高处,清歌一阕,歌声不要随着秋声的离去而随之消失。

逐句剖析

"明月枝头香满路":明月照桂树,花香飘满路。

# 明月枝头香:明月枝头:明月映照的桂枝。枝头香:指桂花盛开、桂子飘香。点重九节气特点。

"几日西风":接连刮起几天西风,

"落尽花如雨":树上的桂子将要被风吹得满地皆是。

"倒照秦眉天镜古":重九夜月亮像秦镜般高悬天空。

# 倒照秦眉天镜古:意指明月如镜般高悬。秦眉,指美人之眉,与后文纤手相应。农历初九为上弦月,月相似眉而二者弯向相异,故云倒照。天镜,月之别称。

"秋明白鹭双飞处":秋高气爽,水边的白鹭受到月光的惊动双双冲霄飞去。

# 秋明:秋天明洁的天空。

"自摘霜葱宜荐俎":从自家菜园中摘来了比较干净、新鲜的青葱,适宜于作为重阳祭祀用的菜肴,装盆上供。

# 荐俎:奉献祭品。俎,古代祭祀时盛牛羊肉的礼器,此代指食品。,霜葱:洁白纤细的女子手指。

"可惜重阳":只可惜已到了重阳节,

"不把黄花与":我还没有搞到几盆应时的菊花。

# 不把黄花与:未得到应时的菊花。黄花,菊花。

"帽堕笑凭纤手取":我九日随俗登高,被山风吹落了帽子,就笑着请同行佳人代我正冠。

# 帽堕笑凭纤手取:化自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帽堕:用孟嘉落帽故事。《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为征西将军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宴龙山,僚佐毕集,皆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清歌莫送秋声去":登上高处,清歌一阕,歌声不要随着秋声的离去而随之消失。

# 秋声:本意为秋天自然界的声音,此处代指金秋佳节。,清歌:没有管弦乐器伴奏的歌唱。又指清亮悠扬的歌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应和友人吴见山所作的一首重阳词。此词上片以细腻笔触勾勒登高所见的秋光景物,下片则聚焦于“秋声”着力倾诉内心感怀。全词既精准捕捉了重阳节的时令特征,又融入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悟。同时还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的写作手法,其情感表达含蓄深婉,情思丰盈醇厚,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动人的情愫。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具体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吴见山是吴文英的词中挚友,二人往来唱和频繁。在《梦窗词》所存录的词作里,明确题署其名的便有六首,其中依韵唱和之作便达五首之多。这首词正是重阳佳节登高宴饮之际,吴文英应和见山的酬唱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重阳节登高酬和之作的词,词中围绕重阳节的习俗与景色展开,既描写了登高所见之景,又通过对秋景、秋声的描绘,融入了作者在重阳节这一特定时节的个人感受,同时还是为酬和友人吴见山而作,包含了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交流。

2. 写作手法

衬托:正衬,“秋明白鹭双飞处”以白鹭双飞的美好景象衬出了重阳节时的蓝天明洁高爽。拟人:“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将“重阳”拟人化,赋予其“不把黄花与”的行为,仿佛重阳佳节是一个有意识的主体,故意不把黄花赐予人们,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词人在重阳节没有黄花可赏的遗憾之情。用典:“帽堕笑凭纤手取”运用了孟嘉落帽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在重阳佳节与友人宴饮聚会,有佳人相伴的欢乐、惬意之情,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且充满雅趣的氛围,在欢快的氛围中体现出词人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与享受。

3. 分段赏析

上阕“明月枝头香满路”一韵起笔便显不俗,从桂花切入,暗合李清照《鹧鸪天》中“梅定妒,菊应羞”“自是花中第一流”对桂花的盛赞。“明月”一词巧妙勾连桂花生于月宫的神话传说,为开篇蒙上一层神异色彩。“枝头香满路”则勾勒出桂花盛开、四野飘香的图景,“香满路”三字极言其馥郁浓烈,暗合民间“九里香”的美誉。“几日西风”一韵笔锋一转,描绘桂花在飒飒西风中飘落的景象,“花如雨”尽显落花之繁密。继而“倒照秦眉天镜古”一韵继续铺陈重阳景物:上句状写山水,谓秦望山色如眉黛,倒映在平静如镜的湖水中,“天镜”化用唐宋诗意,如宋之问“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李白“开帆入天镜,直向澎湖东”,皆以湖比作天镜,此处沿用这一意象,更添古意;下句以白鹭双飞的优美姿态,映衬出重阳时节碧空的明洁高爽。下阕“自摘霜葱宜荐俎”一韵转向重阳宴饮场景,“自摘”与“霜葱”倒文见意,刻画女子以纤手采摘食物、奉献宴席的画面,可见席间有歌女侑酒的热闹。“可惜重阳”一韵笔调微转,称重阳节里菊花尚未盛放,故言“不把黄花与”“可惜”二字既流露出惜花之情,又赋予“重阳节”以拟人化色彩,仿佛遗憾它未携菊花同至,足见词人对高洁菊花的怜惜与赞赏。“帽堕笑凭纤手取”一韵化用晋朝孟嘉重阳堕帽的典故,却翻出新意,着一“笑”字,以女子纤手拾帽的细节,暗示宴席上的欢闹氛围,既呼应上片“西风”的动态描写,又与下片“霜葱”的宴饮场景相勾连,坐实重阳佳节有歌女侍酒的情境。“清歌莫送秋声去”一句中的“清歌”言席间歌女以悠扬清亮的歌声娱宾。“莫送秋声去”表达了对重阳时秋景、秋声的留恋之情。

4. 作品点评

《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在章法布局上,采用过片转折之法。上片聚焦重阳景物:明月映照枝头,桂香弥漫路径,西风过处落花如雨;远处秋山如美人蛾眉,倒映在如镜的湖水中,白鹭于清辉里双飞,勾勒出澄明秋意。下片转写佳节宴饮场景,以细腻笔触描绘自摘霜葱备办宴席、歌女纤手拾帽、清歌萦绕的画面,以生活细节的刻画增添了节庆的欢娱氛围。词中尤善运用代字修辞:以“秦眉”代指秀美的秋山,“天镜”代指澄明的湖水,“黄花”代指应时的菊花,“霜葱”和“纤手”则借指席间侍奉的歌女。此类表达如刘永济所言:“代字亦词家习用法,是诗词家常用以增加词语的色泽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从月桂说。“西风”二句写桂花落也。“倒照”二句,上句言山色如眉黛倒影入湖中。……下句切秋时说。“白鹭双飞处”,秋光最鲜明也。换头从九日宴饮说。“自摘”句实写宴饮。“可惜”二句言菊尚未花。……而曰“纤手取”,知宴席间有歌妓,故下有“清歌莫送秋声去”之句。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理事刘永济《微睇室说词》

# 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拆开来看,自见其炼字炼句功力。首句,“明月枝头”言月色“香满路”,仿佛月光把枝头芳香抛洒一路,看似不成片段,却是相互连成一体。“倒照”句与“明月”句相对应,出语奇崛。“秋明”句,如白鹭月下双飞图。“帽堕”句,细节逼真。以上组成一幅重阳夜游惜秋图。

现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编审李琏生《蝶恋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失调名》

下一篇:宋·吴文英《西平乐慢·中吕商过西湖先贤堂,伤今感昔,泫然出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