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夜雨辞寒食":寒食节夜,落花伴着细雨飘零。
# 寒食:节名,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辞:告别。
"尘香明日城南陌":明日城南的小路上,尘土也将沾染上花香。
# 尘香明日城南陌:经过一夜春雨,第二天落花飘落街头。尘香:落花。陌:街。
"玉靥湿斜红":脸颊上胭脂被泪水打湿,斜斜地留下红痕。
# 玉靥:指美人。靥:酒窝。
"泪痕千万重":泪水层层不断,心中悲伤难抑。
"伤春头竟白":因伤春而头生白发。
"来去春如客":春天仿佛匆匆过客。
"人瘦绿阴浓":人日渐消瘦,树木却愈加茂盛、绿意盎然。
"日长帘影中":日影悠长,我独自守在帘影重重的屋里。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借寒食节夜雨落花景象,写出了女子扫墓泪湿妆容的哀恸、春光易逝的愁思,以及词人在绿阴浓、日长帘影中孤寂徘徊的怅惘闲愁。
2. 写作手法
化用:“伤春头竟白”一句化用“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的故事。传说伍子胥为了逃离昭关,因焦虑忧愁,一夜之间头发全部变白。词人在此并非直接引用这一典故,而是巧妙化用其内涵,借“头竟白”的说法,将自己因感伤春天匆匆流逝、岁月无情飞逝而生发的忧愁生动展现,让抽象的愁绪变得具体可感,使读者更易体会到词人内心的深沉感慨。虚实结合:上片“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中,“落花夜雨辞寒食”是眼前实景,描绘寒食节夜雨落花的景象;“尘香明日城南陌”则是虚写,想象明日天晴后城南路上尘土含香、踏青游春的情景。下片“伤春头竟白。来去春如客”,“春如客”将春天比作过客是虚写,以抽象比喻感叹时光易逝;“人瘦绿阴浓。日长帘影中”是实写,刻画词人漫步浓荫、室内观帘影的无聊之态。全词虚实交织,拓展意境,深化了伤春叹逝、孤寂惆怅的情感表达。倒装:“人瘦绿阴浓。日长帘影中”为倒装句式。正常语序应为“绿阴浓人更瘦,帘隙影中日愈长”。通过语序的颠倒,一方面满足押韵需求,另一方面突出“人瘦”与“日长”的感受,更强烈地表现出词人闲极无聊、孤寂惆怅的状态。
3. 分段赏析
上片“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两句,细致描绘春景。“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相传为晋文公因纪念介子推而于此日禁火,故有“寒食”之称。“落花夜雨”的意象,化用唐代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名句,以及杜牧《清明》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都是描写寒食清明时节的典型景象,吴文英亦应景而作。这两句是说词人在淅淅沥沥的夜雨和缤纷飘落的花瓣之中,告别了这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心中暗自想着明后天若天气转晴,便要前往南郊去踏青游春。“玉靥湿斜红。泪痕千万重”两句,由清明时节自然联想到女子上坟时哀伤哭泣的情状。妇女们在清明时节外出上坟,祭扫先人之墓,必定会因内心的哀痛而泪落如雨,这里的“千万重”,正是极言其落泪之多。她们脸上涂抹的胭脂和敷上的花粉,也会因为涕泪滂沱而被污损得一片狼藉。这两句着重刻画了女子对亲人的深重情感。下片“伤春头竟白。来去春如客”两句,笔锋一转,转而描写男子的伤春之情。旧时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的说法,词人化用这一典故的意思,感叹光阴如箭,来去匆匆,春光就像过客一样,转瞬即逝,因此自己也将会因为哀伤春天难以挽留,而愁白了满头的头发。“人瘦绿阴浓。日长帘影中”两句,真实地刻画了词人闲极无聊时的情态。这两句是说词人漫步来到轩园之中,走到绿树浓密的树荫底下,忽然发现自己的身影在阴暗的光线下显得更加细长消瘦;回到室内之后,看见阳光从帘幕的缝隙之间一点点漏入,又不禁觉得这白昼的时光实在是太过漫长难耐。一个无所事事、在室内外徘徊不定的无聊形象,就这样生动地跃然于纸上。又因为结尾两句需要押韵,所以采用了倒装句式,实际的意思是“绿阴浓浓人更瘦,帘隙影中日愈长”。
上一篇:宋·吴文英《金盏子·赏月梧园》
下一篇:宋·吴文英《失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