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落回潮":白帆落下随退潮返回,
"人归故国":游人归向故乡,
"山椒感慨重游":我在山顶感慨地重游旧地。
"弓折霜寒":弓弦因霜寒而折断,
"机心已堕沙鸥":机巧之心已随沙鸥沉入江心。
"灯前宝剑清风断":灯前宝剑仿佛被清风斩断,
"正五湖、":此刻正像那五湖上、
"雨笠扁舟":披雨笠驾扁舟的范蠡。
# 雨笠:遮雨的笠帽。
"最无情":最无情的是,
"岸上闲花":那岩上的闲花,
"腥染春愁":也沾染了腥气,染尽春日的哀愁。
# 春愁:春日的愁绪。
"当时白石苍松路":当年那白石苍松覆盖的道路,
"解勒回玉辇":曾解下玉辇的缰绳停留,
# 玉辇:以玉为饰之车。
"雾掩山羞":如今雾气掩山,仿佛山峦也在含羞。
"木客歌阑":山鬼的歌声停歇,
"青春一梦荒丘":青春如同一场梦,只剩荒丘。
"年年古苑西风到":年年古苑迎来西风,
"雁怨啼、":大雁哀怨啼叫、
"绿水葓秋":绿水边长满秋日的红蓼。
# 葓:一作荭。
"暮登临":傍晚登临高处,
# 暮:一作莫。
"几树残烟":只见几树残烟笼罩,
"西北高楼":西北方那座高楼更添怅惘。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借重游种山所见的“帆落回潮”“弓折霜寒”等景象,写出了对南宋朝廷诛杀忠臣的隐忧,抒发了家国兴亡之思。
2. 写作手法
比喻:“弓折霜寒”以霜冷导致弓断作喻,形象写出南宋末年国事日益危急的状况,更好的表达出时局形势十分危急,也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用典:“机心已堕沙鸥”句,巧用《列子·黄帝篇》中“好鸟者欲猎鸥鸟,鸥鸟舞而不下”的典故。典故原意是说人若心怀机巧,禽鸟便能察觉而有所防备。作者在词中反用其意,表面说“机心”让沙鸥惊堕,实则借此表明自己虽看似无意功名,内心的壮志与忧国之心却未熄灭,如同典故中猎人的心思会被鸥鸟感知一般,自己的真情实感难以掩饰,抒发了虽处乱世却壮心未泯的复杂情感。虚实结合:“灯前宝剑清风断,正五湖、雨笠扁舟”中,“五湖游”为实笔,写词人驾舟遨游的实景;“灯前宝剑清风断”为虚笔,以折断的宝剑代表壮志难酬的境遇,虚实相衬,既显放浪形骸之态,又藏难言之隐痛。“最无情,岩上闲花,腥染春愁”中,“岩上闲花”是实景,“腥染春愁”为虚写,借“腥”字关联文种被赐死的史实,将眼前花草与历史血腥相勾连,虚实交融,暗寄对忠臣遭害的痛惜,感慨蕴藉深沉。想象:本词想象手法表达突出,贴切运用大量想象,如“当时白石苍松路,解勒回玉辇,雾掩山羞”全为想象之笔,词人虚构出文种墓道白石苍松、送葬玉辇离去、雾气遮掩青山的场景,以“雾掩山羞”赋予青山以情感,仿佛青山也为忠臣之死含羞,暗寄对文种遭害的痛惜。双关:“灯前宝剑清风断”中,“清风”既指宝剑之名,又暗合“清风吹断”之意,一语双关。既实写宝剑折断的景象,呼应文种被赐剑自尽的史实;又暗示南宋文人如断剑般报国无门的境遇,将器物之“断”与理想之“折”相连,含蓄表达对英雄末路、壮志难酬的叹惋。
3. 分段赏析
上片:“帆落回潮”描绘的是傍晚潮水回落时,船只降下船帆停靠岸边;“人归故国”指的是吴文英回到越王的旧地;“山椒感慨重游”是说在种山的山顶,带着感慨再次游览观赏。这三句分别交代了时间和地点,从而引出心中的感触。“弓折霜寒,机心已堕沙鸥”,这两句紧接着前面的感慨抒发情感。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借寒冷的霜气使弓折断,暗指南宋末年国家局势日益危急,自己已经没有心思去追求功名成就;“机心已堕沙鸥”是说即便没有了追求功名的心思,可就像猎人的心思会让沙鸥察觉一样,这种未曾完全泯灭的想法依然存在。这一说法源自《列子·黄帝篇》中的一个故事:有个人喜爱鸟,常常和鸥鸟一同游玩,一天他的父亲让他捕捉鸥鸟,鸥鸟就只在空中飞舞而不落下。吴文英用这个典故,是想表明自己的壮志并没有真正消失。接下来写道:“灯前宝剑清风断,正五湖、雨笠扁舟。”“清风”是剑的名字,在灯前看着这把已经折断的“清风”宝剑,自己却正驾着一叶小船,头戴防雨的斗笠,在风雨里漫游于五湖之上。情感深沉抑郁又带着一种放浪不羁的情态,心中显然藏着难以言说的痛苦。这里只有在五湖游历是实际的描写,其他的都是借助比喻进行的虚写。结尾三句:“最无情,岩上闲花,腥染春愁。”到这里才暗暗点出主题,写到对文种的思念,意思是:最让人觉得无情的,也就是最让人感到遗憾的事情,是文种墓所在的岩石上那些随意生长的花草,仿佛沾染了剑下的血腥气,凝聚成一片春日里的愁绪。“腥”字用得让人触目惊心。文种是被越王赐剑自杀的。作者的感慨蕴含在文字之中而没有直接表露。上片全都是针对世事的兴盛与衰亡所发出的感慨,情感深沉而有起伏,包含的意思深远,内心的矛盾复杂,但又没有正面直接写出一个相关的字,必须从更深的层面去体会其中的含义。下片:进一步描写文种当年的安葬之地,“当时白石苍松路,解勒回玉辇,雾掩山羞。”那时文种墓道的白色石路旁有几行苍劲的松树,安葬之后解下拴马的缰绳,送葬的玉辇返回,雾气弥漫,青山也为这位忠贤的死去替越国感到羞耻。古代在写忠贤遭遇不幸离世时,常常会记载当时雾气四处弥漫的情景,所以这首词也采用了这样的写法。这几句完全是作者通过想象所写的内容。接下来两句写道:“木客歌阑,青春一梦荒丘。”这也是用想象的笔触描写山上的荒凉景象,“木客歌阑”和李贺《秋来》诗中“秋坟鬼唱鲍家诗”的意思相近。木客就是山鬼,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天坟冢旁山鬼的歌声停歇后,英雄人物的青春就如一场梦般逝去,只留下一片荒凉的坟丘。接下来三句:“年年古苑西风到,雁怨啼、绿水葓秋。”描绘的是种山一带的古老林苑,每年秋天西风刮起时,只剩下水边的鸿雁在绿水与红蓼花之间哀怨地啼叫。从文种的墓茔将词的意境拓展到种山周边的古越林苑。这一层也是吴文英将自己的感慨进一步延伸,从而关联到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下面三句“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则又递进了一层,涉及到南宋末期的现实状况。这里的“西北高楼”与《古诗》中“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用词有关联,但同时更是借西北的边患,指代北方存在着强大的敌人。而“几树残烟”则和辛弃疾《摸鱼儿》中“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极为相似。所以吴文英在这首词中说“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其实是突然转入对自己国家处境的描写,意思是:不要登山临水眺望了,所能看到的也不过是稀疏的柳树和残留的烟雾,以及西北方向的高楼,却看不见故都长安。最后这几句显得很遒劲,也饱含着沉痛之情。不过此时北方的强大对手已经是蒙古人了。
4. 作品点评
吴文英的这首《高阳台》,于柔婉风格中显露出豪迈气息,把爱国的感慨暗暗藏在词句里,称得上是独具特色。从词的结构来讲,先写自身重游种山的经历,在弓箭折断、宝剑残缺,心中涌起无可奈何之感后,便去五湖遨游,也正因如此,之后才再次来到种山。
上一篇:宋·吴文英《探芳信·为春瘦》
下一篇:宋·吴文英《夜行船·赠赵梅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