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
·
zhōng
qiū
fēng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1
fēng
chén
huī
qīn
liáng
cái
dòng
qiū
huǎn
jiǔ
xiāo
gēng
dēng
bàng
yǐng
jìng
jiāo
ěr
tóng
huá
cāng
hǎi
chóu
mái
chóng
zhàng
yàn
běi
yàn
nán
tiān
wài
suàn
yīn
qíng
hún
fān
wèi
chéng
rén
huì
qīng
lóu
jiù
gāo
zuì
huàn
chū
rén
shū
hóng
liú
guāng
pín
huā
liǎng
bìn
xīn
shì
chéng
qiū
shuǐ
bái
níng
xiǎo
xiāng
chuī
qīng
jìn
chuāng
xiǎo
píng
shū
guì
wèn
shēn
gōng
héng
é
zhèng
zài
yún

译文

秋风吹拂着积满征尘的车子,秋雨打湿了走廊上的凉床,面对着这秋风秋雨心中又涌上了愁思。独自饮酒消磨残更,只得移孤灯照对应成双,听到室外秋雨击打芭蕉的滴答声。人生无常,镜中之人满脸愁云,只因自己孤旅在外,与亲人相隔南北。心中细算这风风雨雨之中,有过多少次,与亲人分别的时刻。年少时,曾在青楼中,高歌畅饮,并与所爱的女子同欢共乐。那时以红叶传情的这类趣事,如今已是似水东流一去不返,现在已两鬓染霜,心中惟有忧愁风雨。在中秋之夜独饮达旦,只见室外已笼起了一片灰白色的朝雾,室中熏香虽熄,但是炉中尚有余烟缭绕,窗口茶几上的小花瓶中还插了几枝桂枝应景。天上的重重层云,广寒仙子的美貌,妒忌遮掩到什么地方去了。

逐句剖析

"风拂尘徽":秋风吹拂着积满征尘的车子,

# 尘徽:积满征尘的车子。徽,有徽帜的车。

"雨侵凉榻":秋雨打湿了走廊上的凉床,

"才动秋思":面对着这秋风秋雨心中又涌上了愁思。

# 秋思:一作“幽思”。

"缓酒销更":独自饮酒消磨残更,

"移灯傍影":只得移孤灯照对应成双,

"净洗芭蕉耳":听到室外秋雨击打芭蕉的滴答声。

"铜华沧海":人生无常,

# 铜华沧海:意同“铜驼荆棘”。形容战乱后,宫殿残破,一片荒芜。《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官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沧海,即沧海桑田。喻人世多变,人生无常。

"愁霾重嶂":镜中之人满脸愁云,

# 霾:大气湿浊的天气现象。

"燕北雁南天外":只因自己孤旅在外,与亲人相隔南北。

# 燕北雁南:意同燕雁代飞。比喻更换轮替。

"算阴晴":心中细算这风风雨雨之中,

# 阴晴:偏义复词,指阴雨。

"浑似几番":有过多少次,

"渭城故人离会":与亲人分别的时刻。

# 渭城故人:化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暗指与词人相亲相偕而又离去的苏姬。

"青楼旧日":年少时,曾在青楼中,

# 青楼:原指贵族妇女居住的楼阁。后常用以指妓院。

"高歌取醉":高歌畅饮,

"唤出玉人梳洗":并与所爱的女子同欢共乐。

"红叶流光":那时以红叶传情的这类趣事,如今已是似水东流一去不返,

"蘋花两鬓":现在已两鬓染霜,

# 蘋花:即白蘋花,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此处代指两鬓花白。

"心事成秋水":心中惟有忧愁风雨。

"白凝虚晓":在中秋之夜独饮达旦,只见室外已笼起了一片灰白色的朝雾,

"香吹轻烬":室中熏香虽熄,但是炉中尚有余烟缭绕,

# 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一作“炉”。

"倚窗小瓶疏桂":窗口茶几上的小花瓶中还插了几枝桂枝应景。

"问深宫":天上的重重层云,

"姮娥正在":广寒仙子的美貌,

# 姮娥:即嫦娥。

"妒云第几":妒忌遮掩到什么地方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永遇乐·风拂尘徽》由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出自《全宋词》。此词章法井然,上阕紧扣词题,将中秋风雨夜的所感所悟娓娓道来;下阕则借景生情,在今昔交织的画面中,倾诉往昔追忆与现实感伤。全词行文含蓄深婉,以“风雨”为脉络贯穿始终,巧妙编织时空经纬,将家国兴亡之痛、身世飘零之叹、聚散离合之悲熔铸一体。词人善用典故词藻为纱,借景致描摹为幕,在虚实相生间婉转传递深沉的家国情怀,字里行间皆浸透着真挚浓烈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由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这首词作以家国忧患与身世悲叹为核心主题,创作时间可考为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 年)。据夏承焘在《吴梦窗系年》中考证:“淳祐五年,梦窗四十六岁,时居苏州,作《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此考据为解读词作深层情感与创作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时间与空间坐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永遇乐·风拂尘徽》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怀词。描写了中秋时节风雨交加的场景,抒发了词人对个人身世的感慨,以及对风雨飘摇中国势的担忧。

2. 写作手法

用典:“铜华沧海”化用了铜驼荆棘与沧海桑田的典故。铜驼荆棘出自《晋书·索靖传》,指洛阳宫门外的铜驼,在晋朝灭亡后埋没在荆棘之中,后用来形容国家残破、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则是说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词中用“铜华沧海”来表达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抒发了词人对南宋国势日趋危殆的忧虑。

3. 分段赏析

此词上阕巧妙交融家国之忧与个人身世之叹,笔法绵密而意蕴深沉。起笔“风拂尘微”,从当下秋景切入:飒飒秋风拂动征车上的尘埃,绵绵秋雨浸润着寒凉的卧榻,开篇二句紧扣词题“风雨”,“凉榻”二字暗合“中秋”时令。秋意萧瑟中,词人漂泊无依、孤苦伶仃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才动秋思”四字,点明眼前秋景正是愁绪的引信。“缓酒销更”一韵,生动描绘出词人借酒浇愁的场景:漫漫长夜,唯有浅斟慢饮方能稍缓心绪,直至掌灯时分仍独自对影。“移灯傍影”四字,将形单影只的孤寂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此时窗外风雨淅沥、芭蕉簌簌,恰似“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更添“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这份愁绪,既源于漂泊不定的生涯,更因“铜华沧海”一韵所蕴藏的家国之思。词人化用铜驼荆棘、沧海桑田的典故,暗喻国家在风雨中飘摇——彼时元灭金已十载,持续南侵,南宋国势岌岌可危。词人虽无力投笔从戎,却仍以“愁重嶂”既写国运如阴霾笼罩,又喻自身愁绪如层峦叠嶂;“燕北雁南天外”则道出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如潮水般反复冲击心头,将“风雨”二字的深层意蕴彻底托出。“算阴晴”一韵,以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寂为引,极写风雨中独尝的凄凉况味。下阕延续“秋思”主题,承接上阕“故人离合”,转入对个人悲欢的追忆与感慨。“青楼旧日”一韵回溯往昔,以逆笔勾勒出在苏州与爱姬相伴的美好岁月:于歌楼酒肆间,有佳人陪侍,饮酒欢歌,惬意非常。“红叶流光”则陡然折回现实,秋风萧瑟、红叶飘零,而词人功业无成、两鬓染霜,万千心事皆化入如秋水般空寂的思绪中。“白凝虚晓”紧扣“中秋”,描绘风雨初歇后的清晨,白云凝滞、天光朦胧,室内炉香将尽,唯见瓶中疏桂倚窗而立,其孤高清逸之态跃然纸上。结句“向深宫”以拟人之笔写中秋月:即便风雨过后,明月仍被云翳遮蔽,宛如嫦娥困于月宫,遭嫉妒的云仙围困。此句既呼应上阕“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的悲怆,又将家国兴亡、个人聚散的深沉感慨,尽数熔铸于这一含蓄的设问之中,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此词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于将家国危亡之痛、身世飘零之叹、聚散离合之悲熔铸一炉,以“风雨”意象贯穿全篇。词人巧妙编织时空脉络,在今昔交织间徐徐铺陈,以含蓄委婉之笔,抒发深挚浓烈的情感。正如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前言》中所言,姜白石、吴文英等词人擅长借典故词藻为幕,以曲折隐晦的笔触传递家国情怀。而此词亦承继这一传统,较之绮丽婉约的“花间”词作,情感表达更为深刻;与北宋词作相比,在寄寓家国之思的艺术手法上,亦实现了新的突破与拓展 。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亦忆姬之作。一韵,从风雨入人事。二韵,从人事写风雨。三韵,有风雨必无月。四韵,晴则有月,阴则无;一如人之离合,“故人”指姬。五韵,逆入。六韵,平出。七韵,以瓶桂烘托。八韵,月被云遮,如人为路隔,“妒云”二字,妙,大有“铜雀春深”之感。

近代词学家杨铁夫《梦窗词选笺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惜黄花慢·皆清真词》

下一篇:宋·吴文英《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