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jiǎ
chén
suì
pán
mén
wài
guò
chóng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1
jié
shù
xiāo
xiān
xiào
liáng
guǐ
hái
wèi
miè
huāng
chéng
wài
liáo
xián
kàn
yān
méi
wèi
huáng
chóu
liú
huā
jiàn
zān
qiū
xuě
yòu
jīn
luó
hóng
xiě
xiāng
nián
shí
jié
lián
shì
píng
yàn
shuō
huān
shuāng
tiáo
tuō
xiāng
xiāo
hóng
jiù
qíng
dōu
bié
xiāng
shuǐ
hún
yuàn
yáng
zhōu
mèng
tóng
huá
què
qiàn
xiāo
chuī
liè
wǎn
tiān
yún
kàn
xīn
yuè

译文

端午习俗渐次收束,艾人悬门驱邪的仪式、还未消散。在荒城之外、我百无聊赖地望着,一抹野外的烟雾。梅子未黄时节,已为夜雨平添愁绪,石榴花红,却不见簪在如雪白发间,空余老去的黯然容颜。又想起在金罗上、红笺写满香词,那是往年的时节。帘幕低垂处的私语,只有檐燕知晓个中甘甜。她腕间系着合欢彩缕,成双的臂钏。自从香在红臂上消散,旧日的情谊都已分别。湘水畔,屈原的魂魄在菰叶间哀怨,如同扬州梦断,不再有繁华的铜华宫阙。请人吹起卧箫,仿佛要吹裂傍晚天空的云彩,去看那初升的新月。

逐句剖析

"结束萧仙":端午习俗渐次收束,

# 萧仙:荆楚风俗,端午日结艾为人形悬门前以辟邪。艾萧同类,故用萧字,萧仙,即艾人。,束:一本作“络”。

"啸梁鬼、":艾人悬门驱邪的仪式、

# 啸梁鬼:即所辟之邪。韩愈《原鬼》:“有啸于梁,从而烛之,无见也。斯鬼乎?”

"依还未灭":还未消散。

"荒城外、":在荒城之外、

"无聊闲看":我百无聊赖地望着,

"野烟一抹":一抹野外的烟雾。

"梅子未黄愁夜雨":梅子未黄时节,已为夜雨平添愁绪,

# 梅子:五月梅黄时,有雨曰黄梅雨。

"榴花不见簪秋雪":石榴花红,却不见簪在如雪白发间,空余老去的黯然容颜。

# 秋雪:指白发。,榴花:石榴花。

"又金罗、":又想起在金罗上、

# 金:一本作“重”。

"红字写香词":红笺写满香词,

"年时节":那是往年的时节。

"帘底事":帘幕低垂处的私语,

"凭燕说":只有檐燕知晓个中甘甜。

"合欢缕":她腕间系着合欢彩缕,

# 合欢缕:即长命缕,端午时妇女臂上所系之彩线。合欢:指系双绳。

"双条脱":成双的臂钏。

# 条脱:手镉。

"自香消红臂":自从香在红臂上消散,

# 香消:指妾去。一说,香指香瘢,即守宫朱。《博物志》:蜥蜴或名蝘蜓,以器养之,食之丹砂,体尽赤,所食满七斤,始捣万杵,点女人肢体,终身不灭,惟房室事则灭。故又号守官。传云东方朔语汉武帝,试之有验。香消,即香瘢新褪,暗示新婚不久。

"旧情都别":旧日的情谊都已分别。

"湘水离魂菰叶怨":湘水畔,屈原的魂魄在菰叶间哀怨,

# 湘水离魂菰叶怨:用屈原事典。菰,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扬州无梦铜华阙":如同扬州梦断,不再有繁华的铜华宫阙。

# 铜华阙:反用“破镜重圆”的故事。阙,同“缺”。

"倩卧箫、":请人吹起卧箫,

# 卧箫:横箫。

"吹裂晚天云":仿佛要吹裂傍晚天空的云彩,

# 吹裂:反用“响遏行云”意。

"看新月":去看那初升的新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甲辰岁盘门外寓居过重午》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从端午辟邪习俗切入,形成现实寂寥与回忆温馨的反差,借“梅子未黄”“榴花不簪”加深愁绪。下片先续说去年端午的私语欢情,借彩缕、条脱等细节暗表两情缠绵,旋即笔锋一转,叹情已逝,连用屈原招魂、破镜难圆等典故。结尾“吹裂晚云”反向烘托,表明悲情犹存,以苍凉之态收束。全词紧扣作者的爱情纠葛,写其触景生情、回忆往昔。该词叙事与议论结合,借景抒情,用典巧妙,抒发了作者对苏姬的深切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应创作于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夏承焘判断此词是吴文英“四十五岁在苏州时所作”。《梦窗词集后笺》提到:“梦窗于淳祐四年甲辰夏遣散苏州妾,相关说法见于《遗事考》。”彼时苏姬已然离开,吴文英为追寻苏姬而留在苏州,因深深怀念苏姬,故而创作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端午感怀的词,也是一首怀妾之词。上片写城外端午的荒凉之景,由眼前景引发对过去端午书写香词的回忆。下片通过对帘底之事、合欢缕等的描写,表达旧情已逝的伤感,运用湘水离魂、扬州无梦等典故,渲染孤独无奈情绪,整体抒发了词人在端午时节对时光、旧情的感慨以及内心的惆怅。

2. 写作手法

记叙:上片“结束萧仙,啸梁鬼、依还未灭。荒城外、无聊闲看,野烟一抹”以记叙笔法交代境况,“结束萧仙”写自身装束如萧史般脱俗,“啸梁鬼”暗用鬼怪啸梁的意象,随后直叙在荒城外无聊闲看野烟的场景;下片“帘底事,凭燕说。合欢缕,双条脱。自香销红臂,旧情都别”则记叙凭燕传语、回忆往昔佩戴合欢缕与条脱(手镯),直至如今香销臂上、旧情皆断的过往。通过对当下情景与往昔经历的记述,清晰展现了词人的生活片段与情感轨迹。用典:“湘水离魂菰叶怨”使用屈原投湘水的典故,屈原自沉汨罗江(属湘水流域),后人以菰叶包裹粽子投入江中纪念他,“离魂”“菰叶怨”既呼应端午节的背景,又借屈原的忠愤与悲剧,抒发词人自身的悲怨之情;“萧仙”暗用萧史吹箫引凤的典故,“结束萧仙”以萧史自比,既写自身清雅脱俗的装束,又暗含超逸外表下的孤寂。典故的运用使词句内涵更丰富,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触景生情:上片“梅子未黄愁夜雨,榴花不见簪秋雪”由眼前景物触发愁绪,梅子尚未黄熟却遇夜雨,往年端午节簪戴榴花的习俗如今不见,眼前的萧瑟景象与记忆中的端午盛景形成对比,引发词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愁思;“野烟一抹”的苍凉远景,也让“无聊”之感愈发浓重,景与情相互交融,因景生情,情随景深。议论:词中“结束萧仙,啸梁鬼、依还未灭”带有议论色彩,“依还未灭”直接表达对某种景象或情境的判断与感慨,似在暗指过往的痕迹或氛围依然存在;下阕“自香销红臂,旧情都别”更是以议论口吻点明事实,“都别”二字清晰传达出旧日情致已然消散的感慨,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怅惘通过直接的判断性语句道出,强化了情感的直白与深切。化用:词中多处化用传统意象与典故。“合欢缕,双条脱”化用端午习俗,“合欢缕”为端午时系于臂上的五彩丝线,“条脱”指手镯,此处借传统节俗物品唤起对往昔的联想;“湘水离魂菰叶怨”化用屈原投江的典故,“湘水”“菰叶”(包粽子的叶子)均与端午纪念屈原相关,“离魂”“怨”赋予典故悲情色彩,既贴合端午背景,又借古人之怨抒己之愁,使情感表达更具文化厚度。

3. 分段赏析

上片:“结束”两句,化用萧史与弄玉的故事。词人之意为,他与苏州离去的姬妾,往昔如萧史、弄玉般夫唱妇随的和美生活已然不复存在,可当年二人于这寓所内的吹箫之声,仿佛如鬼影般仍在梁间萦绕。“荒城外”两句,是说词人独自留在“盘门外寓居”度过端午节,愈发觉得孤寂凄凉、百无聊赖,故而眺望室外城郊景色,只觉满目荒芜,唯有一抹野烟为这景致添了点色彩。“梅子”两句,词人在《澡兰香・淮安重午》里有“曾写榴裙”“暗雨梅黄”之语,在《隔浦莲近・泊长桥过重午》中也写道“榴花依旧照眼”。由此可见,淅淅沥沥的梅雨与火红的石榴花,本是农历五月常见的自然景象。但此刻词人触景生情:梅子尚未成熟,唯有连绵细雨令人愁绪满怀;室外不见石榴花,更让他愁上加愁,鬓间徒增白发。这里的“榴花”,与《澡兰香》中的“榴裙”含义相同,皆是以物代指离去的姬妾。“又重罗”两句,因词人曾在以往的端午节写过怀念离去姬妾的词,所以此处便称又到了“重罗红字写香词”的时节。上片皆是词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下片:起笔怀念旧事,最终回归现实。“帘底事”四句,讲述往昔与离去的姬妾居住在此寓所时,家中大小事务皆由爱妾操持,二人情谊深厚,恰似雌雄衣衫与连环手镯般亲密无间。在《梦窗词》里,“燕”常指代人,像《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中的“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中的“犹是曾巢,谢堂双燕”,《夜合花・自鹤江入京泊葑门外有感》中的“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以及《唐多令・惜别》中的“燕辞归、客尚淹留”。词人在《绛都春・南楼坠燕》的词序中明确提及“燕亡久矣”,且词中又有“南楼坠燕”,借石崇爱妾绿珠坠楼殉情的典故表明杭州的亡妾并非因病离世。所以,在此词中,“燕”无疑也是借指离去的姬妾。“自香消”两句,词人在《澡兰香》词中有“伤心红绡褪萼”之句,陈洵在《海绡说词》中指出“褪萼见人事皆非”。词人在《隔浦莲近》里也说“愁褪红丝腕”“人散,红衣香在南岸”。由此可见,此词亦是在讲苏妾离开后,两人往日的情意就此断绝。“湘水”两句,源于词人难以割舍的怀旧之情,故而发出如此感叹。“湘水离魂”以屈原徘徊于汨罗江边的孤独哀叹,来比喻自己的形单影只;“扬州无梦”则化用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句,表明自己虽眷恋旧情,然而往昔如“扬州梦”般美好难再续,如同镜子破碎难以重圆。“铜华”指的就是镜子。“倩卧箫”两句,回到现实且充满期待。词人卧着吹奏洞箫,期望用箫声驱散夜晚天空中的愁云,从而得见新月。农历五月初五的月亮可称作“新月”,词人以“新月”象征心中所期盼的光明,这表明他对苏妾依旧抱有期待。

4. 作品点评

此词具备三大艺术特色:其一,在结构方面转换丰富多样。上片开篇描绘端午当下之景,随后回溯往昔两人共度端午的情形。过片后,仍延续对昔日端午的叙述,接着转而抒发当下的别离之情。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均紧密围绕“重午”主题展开,使得结构严谨有序。在今昔的过渡衔接上,巧妙运用“又”“自”这类虚词,让行文脉络清晰分明。其二,从写景角度看,以景衬情手法运用娴熟。不仅有对眼前实景的描绘,像“野烟一抹”;更有因情感需要而创设的景致,例如“梅子雨”“榴花”“湘水菰叶”“晓云”“新月”等。这些想象之景,既契合“重午”时节的特点,又充分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伤情怀。其三,于用典方面,灵活自如。部分典故为正面使用,比如“湘水离魂”,借屈原投江后后人招魂的典故,直接表达悲痛之情。有的则是反用,像“铜华镜重圆”典故的反向运用,以及“吹裂晓云”对“响遏行云”典故的反用。还有递进用典的情况,如“梅子未黄愁夜雨”便是对“试问闲愁都几许?梅子黄时雨”的递进化用。当然,在化用典故时,表意相对单一,但通过借用典故创造出新的词句,如开篇化用“结束萧仙,啸梁鬼,依还未灭”等表述,实际上仅为表达“重午”之意。难怪沈义父评价道:“其不足之处在于用事和措辞过于隐晦,令人难以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词在南宋,卓然大家,但用事偶有近晦,不易知处。

近代诗人胡薇元《岁寒居词话》

# 此词记为甲辰岁作,是年夏秋即遣妾去之时此时犹未赴杭,盖已去与妾同居之西园而暂寓盘门外也。起二句以重午起。“萧仙”,荆楚风俗,端午日结艾为人悬门以辟邪恶。“萧仙”,即艾人也。“啸梁鬼”,用韩愈《原鬼》“有啸于梁,从而烛之,无见也”语。“荒城”二句,盘门外景色。“梅子”二句,上点明时物,五月梅黄时,有雨曰黄梅雨。下句结合己年说。言不见榴花簪发也。“秋雪”指白发。“又重罗”二句,从今日记起往日此际之情味也。“帘底”二句,即“年时事”而申说之,言但有燕知耳。下文“合欢缕,双条脱”,亦即“年时事”。“合欢缕”,即《荆楚岁时记》之长命缕。“条脱”,钏也。“自香消”二句即承上说。“合欢缕”“双条脱”,皆臂饰。今日一切都非,故有“香消”“情别”之句。“湘水”三句,上用招屈事点题,“菰叶”,《风上记》谓以菰叶里黍投江中,不致为蛟龙所食。今日端午食粽,即其遗俗。下句以扬州旧铸江心镜,结合己与妾分离说。“铜华”,镜也。“阙”者,暗用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分镜事,言镜破不能重合也。歇拍以景作结。

近代词人刘永济《微睇室说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恋绣衾》

下一篇:宋·吴文英《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