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明三伏见此画":目光敏锐的三伏天见到这幅画,
# 三伏:即初伏、中伏、末伏,俗称“大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便觉冰霜低岁寒":顿时感觉冰霜抵御着年终的严寒。
"唤起生香来不断":它唤起了生生不息的香气持续飘来,
"故应不作墨花看":所以不该只当作墨画的花朵观赏。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
张栻(1133~1180),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绵竹(今属四川)人,徙居衡阳(今属湖南)。他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主要成就在理学方面。二十三岁时,其理学思想已初步形成,并写下《悫斋铭》。绍兴三十一年,拜理学大师胡宏为师,深入学习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他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知先行后、学贵力行、明理居敬。其诗风清新隽永,颇具哲理,时见理趣。主要作品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等。
1. 分段赏析
首句“眼明三伏见此画”,以“三伏”盛夏酷暑为背景,“眼明”二字既点明画作精妙夺目,又暗示诗人精神为之一振,仿佛燥热顿消。水墨梅花在炎夏中竟能令人眼前一亮,侧面烘托画艺之高妙。次句“便觉冰霜抵岁寒”,由视觉通感转入触觉联想。“冰霜”与“岁寒”呼应,将画中墨梅的凛冽风骨具象化,看似静止的笔墨竟传递出逼人的寒意,似能抵御严冬。此处以虚实相生之法,凸显其傲寒品格。第三句“唤起生香来不断”,“生香”二字突破绘画的静态局限,赋予墨梅生命力。香气“不断”萦绕,写画中梅花栩栩如生。末句“故应不作墨花看”,卒章显志,点明艺术鉴赏的真谛。墨梅虽由水墨绘就,但其冰霜气韵、暗香浮动,令观者忘却,沉浸于梅花的高洁神韵中。此句既赞画家技艺超凡。
下一篇:宋·张栻《诗送元晦尊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