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飞绵":柳絮纷飞,
"花萼少":枝头花朵已稀少。
# 萼:一作实。
"镂板音清":雕饰的木板传来清越乐声,
# 镂板:雕花的拍板,歌唱时控制节拍用。
"浅发江南调":轻唱出江南曲调。
"斜日两竿留碧草":斜日西沉两竿高,仍留连碧草的光影。
# 草:一作影。,斜日两竿:此处意谓落日。
"马足重重":马蹄声声不停歇,
"又近青门道":又渐渐靠近京城青门道。
# 青门:汉长安城东南门。
"去尘浓":离去时尘土浓重,
"人散了":人群渐渐散了。
"回首旗亭":回首遥望酒旗飘扬的驿亭,
# 旗亭:酒楼。
"渐渐红裳小":穿红裳的身影渐渐变小。
"莫讶安仁头白早":莫惊讶安仁(潘岳)早生华发了。
# 安仁头白:安仁为西晋诗人潘岳的字,据说他未老先衰,三十二岁即见白发。
"天若有情":天若有情感,
"天也终须老":也终究会因时光流逝而苍老。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通过“柳飞绵”“斜日两竿”等暮春意象及“去尘浓,人散了”的离别场景,描绘了江南暮春的景致与行人远去的画面,体现了时光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离别与岁月流逝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词借“柳飞绵,花萼少”的暮春衰景、“斜日两竿留碧草”的落日余晖,以及“去尘浓,人散了”的离别场景,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交织。上阕以柳絮、残花、斜日等意象勾勒江南暮春的衰颓之景,暗含时光易逝的怅惘;下阕“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借行人远去的身影,将离别后的孤寂融入尘土、暮色之中。结尾“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以自然规律的慨叹收束,景中含情、情中见景,浑然一体地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人生聚散的感怀。
3. 分段赏析
上片前两句“柳飞绵,花萼少”,写柳絮纷飞、枝头花少,描绘出江南暮春的衰颓景象,暗含时光流逝的淡淡怅惘。“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听到清越的雕板歌声传来,轻轻唱起江南曲调,在暮春景色中加入听觉元素,增添了一丝温婉的生活气息。“斜日两竿留碧草。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夕阳西斜,仍留恋着地上的碧草,马蹄声沉重,渐渐靠近京城的青门,以斜阳、马蹄等意象,表现出行旅途中的匆匆与对前路的复杂心情。下片“去尘浓,人散了”,写离去时尘土飞扬,人群渐渐散去,画面从热闹转为冷清,烘托出离别后的孤寂。“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回头望向酒旗飘扬的驿亭,穿红裳的身影越来越小,通过人物的回望与身影的变小,直观地展现出对离别之人的不舍与眷恋。“莫讶安仁头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借用安仁(潘岳)早生华发的典故,感叹不必惊讶自己早生白发,就连天若有情感,也终究会因时光流逝而衰老,将个人对岁月易逝的感慨上升到对自然规律的思考,情感深沉而无奈。
上一篇:宋·张先《系裙腰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