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螺添远山":青螺状的秀发,平添于远山似的双眉之上,端庄秀丽。
# 青螺添远山:比喻女子发型美丽。青螺:形如青螺的发髻。
"两娇靥、":她那两个娇美的酒窝、
# 娇靥:娇美的酒窝。
"笑时圆":笑起来圆圆的,妩媚动人。
"抱云勾雪近灯看":情不自禁地把这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抱在怀里近灯细看。
# 抱云勾雪:指女子朦胧的美感。
"妍处不堪怜":她那摄人魂魄的美貌,叫人爱得难以忍受。
# 妍处不堪怜:美丽之处令人不胜爱怜。
"今生但愿无离别":今生但愿永不分离,
"花月下、":双双对对徘徊在花前月下、
"绣屏前":卿卿我我依偎在绣屏之前。
# 绣屏:华美的屏风。
"双蚕成茧共缠绵":发誓要与她缠绵恩爱,如双蚕化茧。
# 双蚕成茧共缠绵:指与此女子如双蚕成茧,缠绵难分。
"更结后生缘":不仅今生永不分离,来世也要再续前缘。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情词。描绘了女子娇美的容貌,如黛眉似远山,笑时双靥圆润,在灯下的姿态更是惹人怜爱。词中表达了词人今生渴望与所爱之人长相厮守,在花前月下、绣屏之前恩爱缠绵,甚至希望来生也能再续情缘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对爱情的珍视与执着追求。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青螺添远山”是静态描写,描绘出女子端庄秀丽的形象;“两娇靥、笑时圆”是动态描写,写出女子笑容的妩媚动人,动静相衬,使女子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比喻:“双蚕成茧共缠绵”一句将情侣之间的爱情比作双蚕成茧,形象地展现出两人相互依偎、难解难分的状态。就像蚕吐丝作茧,丝缕相互缠绕,两人的情感也紧密相连,生动地表现出他们感情的深厚。
3. 分段赏析
上片勾勒出一位令人心醉的佳人。她青丝如青螺婉转,自然垂落在远山般的眉黛之上,静谧间透着端庄秀雅,宛如一幅精致的工笔仕女图。而最动人的,当属她浅笑时的模样,那一对娇俏的酒窝随之绽放,如两泓盛满柔情的春水,漾起层层妩媚涟漪,“两娇靥、笑时圆”短短几字,便将静态的美转化为灵动的媚态,令人心旌摇曳。当男子情难自禁地将佳人拥入怀中,在灯下细细端详,她周身散发的魅力愈发摄人心魄。诚然,男子眼中这份倾世容颜或许带着“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深情滤镜,但不可否认,佳人本身便具备倾国倾城的资本——柔若春云的发丝、远山含黛的眉眼、脉脉含情的笑意、圆润娇美的酒窝,还有那缥缈如云的罗裳下若雪肌肤,皆是她与生俱来的美貌印证。下片则将浓情蜜意化作坚定的誓约。这对恋人祈愿今生今世永不分离,愿携手漫步于花前月下,看尽四季更迭;愿依偎于绣屏闺房,共度朝朝暮暮。这是他们对现世爱情最美好的憧憬,然而这份深情仍觉不足。作者以“双蚕成茧”为喻,赋予这份爱意更绵长的期许。蚕至生命尽头,便会吐丝作茧,待来年破茧成蛾,开启新生。而这对恋人愿化身“双子蚕”,在同一方茧房内相依相伴,即便生命轮回,待到来世重生,依然要紧紧相依,续写前缘。“缠绵”二字用得绝妙,既勾勒出双蚕以丝相缠、难舍难分的模样,又暗含情意绸缪之意,将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展露无遗。因为爱得深沉,他们甚至觉得今生太过短暂,相伴时光远远不够,故而立下重誓,来世也要再续夫妻情缘。古人大都笃信轮回之说,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可转世重生,因此有今世、来世,今生、后生的说法。此处“更结后生缘”,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誓言,更是两人对彼此爱意的郑重承诺,是他们愿跨越时空,坚守这份深情的决心写照。
4. 作品点评
宋代程朱理学盛行,封建礼教森严。文人深受其影响,言行多显刻板拘谨,社会风气也严格遵循“男女授受不亲”的教条,情感表达受到极大束缚。但这首词却打破常规,大胆直白地描绘男女情爱。词中展现的爱情,是平等自由、无拘无束且真挚纯粹的。它不被门第观念左右,不掺杂世俗功利,这种对真爱的大胆表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极为难得,也正是该词的可贵之处。
下一篇:宋·张先《师师令(中吕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