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螺近额":一名梳着下垂近额角的螺形发髻的年轻舞女。
# 垂螺:古时女子的额饰。
"走上红裀初趁拍":以轻快的脚步上场,随即按着音乐的节拍,在红地毯上翩跹起舞。
# 趁拍:合着节拍。,裀:毯子。
"只恐轻飞":这位舞女身轻如燕,急速飞转,像是要飞到天上去。
# 轻飞:指善飞的禽鸟。
"拟倩游丝惹住伊":真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
"文鸳绣履":她穿着绣有文采鸳鸯的舞鞋在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
# 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
"去似杨花尘不起":一会儿节奏放慢,又像柳絮一样飘去,连一点灰尘也没有粘惹。
# 杨花:指柳絮。
"舞彻伊州":一曲《伊州》奏完,舞蹈停止。
# 伊州:曲调名,商调大曲。
"头上宫花颤未休":而舞女头上的红花还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
# 宫花:宫中特制的花,供装饰之用。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宴会上舞女舞蹈的词。全词生动描绘了一位舞女轻盈曼妙、宛若飞天的舞姿,抒发了词人对舞者高超技艺与飘逸之美的由衷赞叹与倾慕之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一句,字面是观众担心舞女似轻盈之物随风飞去,竟想借纤细易断的游丝将她留住;词人未直接写舞女肢体动作与舞步轻盈,而是通过观众的“恐”与“拟”这两种反应侧面烘托,“恐”源于舞女舞姿灵动到仿佛不受重力束缚,让观众产生“要轻飞”的错觉,“拟”则以用游丝留人的荒诞设想,凸显舞女轻得可被游丝牵动,比直接描写更具感染力;其中还蕴含观众对舞女舞姿的喜爱与赞叹,这份担忧与奇特设想,正是因沉醉于美妙舞姿、害怕其转瞬即逝,也间接体现了舞女舞技的高超。
3. 分段赏析
上片“垂螺近额”一句,聚焦舞女的容貌细节,以“垂螺”描绘其发髻样式,既写出了发型的精致,又暗指舞女年纪尚轻,这般女孩家的妆容,让人物形象瞬间鲜活起来。短短四字,不加雕琢,却精准勾勒出舞女的青春模样,语言古朴而形象。“走上红褶初趁拍”,紧承上句,将镜头从静态的容貌转向动态的舞姿。“走上”写出舞女登上红地毯的动作,“初趁拍”则点出她刚随舞曲节拍起舞的状态,简洁的描写中,舞女从容投入的姿态已跃然纸上,为下文展现舞蹈的美妙埋下伏笔。“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笔锋一转,从观众的视角侧面烘托舞女的舞姿。“轻飞”二字极写舞女动作的轻盈灵动,仿佛随时会飘起;而“拟倩游丝惹住”的想法,更是将观众对这轻盈舞姿的沉醉与珍视展现得淋漓尽致,用纤细的游丝去“惹住”,反衬出舞蹈的灵动难以捕捉,侧面强化了舞女舞姿的美妙。下片“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先以“文鸳绣履”细致描写舞女的服饰,鸳鸯刺绣的鞋子尽显精致;再以“杨花”为喻,写出舞姿的轻盈飘逸。尤为巧妙的是“尘不起”一句,以日常生活中无拘无束的尘埃作比,即便舞蹈幅度极大,竟连尘埃都未扬起,通过对比,将舞女的轻盈灵巧刻画得入木三分。“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既点明了舞蹈所伴的乐曲是《伊州》,又以“彻”字展现出舞女全情投入、跳完整曲的状态。而当舞曲结束、舞步停歇后,“头上宫花颤未休”的细节,更是余味悠长,动态的舞蹈虽止,静态的颤动却延续了舞姿的灵动,让读者仿佛仍能感受到那曼妙舞姿的余韵,收束得恰到好处。
4. 作品点评
张先近观《伊州》曲中的舞女姿色,总括其容貌,觉得她轻盈至极。这首词与这场舞蹈,精妙绝伦,令人喟然赞叹。年轻的舞女、飘逸的舞姿、华美的舞台,全在这八句词中尽括,笔调婉约,格调清雅,宛如“余味绕梁,三日不绝”。
# 子野词最为近古,耆卿而后声色大开,古调不复弹矣。
清廷焯《词则·闲情集》
# 这首词写舞蹈动作,但不是技术性的图解,而是通过舞蹈塑造了一个舞女的优美形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写舞姿的名篇不多见,在宋词中则似应以此篇为压卷了。
上海社科院古典文学室主任徐培均《宋词鉴赏辞典》
下一篇:宋·张先《踏莎行·衾凤犹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