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绿
yáng
zāi
hòu
yuàn

朝代:宋作者:张先浏览量:2
绿
yáng
zāi
hòu
yuàn
xué
gōng
yāo
èr
yuè
qīng
yóu
duǎn
líng
duō
sòng
yuǎn
cán
luàn
dōng
西
àn
xiǎo
méi
hán
zhǎn
chàng
yáng
guān
zhēn
rén
cháng
duàn
fēn
chūn
xiū
kàn
tiáo
tiáo
jìn
shì
rén
yuàn

译文

从外面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它像宫中舞女细腰般随风舞动,可到了二月枝条还短。它不像灞陵的杨柳能见证无数送别场景。枝条上飘满残丝乱絮遍布东西两岸。它那几片叶子如愁眉般紧锁在寒意中难以舒展。不要唱那《阳关曲》,真的是让人肝肠寸断。我吩咐春天不要细细端详这绿杨,因为它的每一条枝条都饱含着离人的哀怨。

逐句剖析

"移得绿杨栽后院":从外面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

# 绿杨:绿柳。

"学舞宫腰":它像宫中舞女细腰般随风舞动,

# 宫腰:即楚腰,纤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后世即以楚腰泛指女子的细腰。

"二月青犹短":可到了二月枝条还短。

# 青犹短:指杨柳鹅黄初现,而绿尚不足。

"不比灞陵多送远":它不像灞陵的杨柳能见证无数送别场景。

# 灞陵:地名,本作霸陵,汉文帝陵墓,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霸桥,为古人折柳送别处。

"残丝乱絮东西岸":枝条上飘满残丝乱絮遍布东西两岸。

# 乱絮:散乱的柳絮。,残丝:折断的柳枝。

"几叶小眉寒不展":它那几片叶子如愁眉般紧锁在寒意中难以舒展。

# 小眉:喻杨柳初生的嫩叶。

"莫唱阳关":不要唱那《阳关曲》,

# 阳关:即《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曲调名。唐、宋时的送别歌曲。阳关,古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真个人肠断":真的是让人肝肠寸断。

# 人:一作无。

"分付与春休细看":我吩咐春天不要细细端详这绿杨,

# 分付:付托。

"条条尽是离人怨":因为它的每一条枝条都饱含着离人的哀怨。

# 条条:指柳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是北宋词人张先创作的一首词。词围绕移栽后院的绿杨展开,借物抒情。上阕描绘绿杨的生长状态,将其与灞陵送别之地对比,暗示此地少有人折柳送别。下阕着重写柳叶如眉、不堪离别的情态,以“莫唱阳关”强化伤别氛围,最后直抒胸臆,表明柳枝承载着离人的哀怨。全词情感细腻,将惜别之情融入对绿杨的描写之中,体现了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熙宁七年(1074年),时年八十五岁的张先创作了此词。彼时文坛流传着词人晚年纳妾的轶事:词人曾于歌楼舞榭间结识歌妓“绿杨”,她身姿婀娜、舞态翩跹,深得词人青睐,遂以重金为之赎身,纳入府中并唤作“六娘子”。绿杨入府后,备受张先宠爱,却也因此招致其他妻妾的嫉恨。趁张先外出之际,众人合谋将绿杨逐出府门。面对妻妾们的集体施压,张先纵然心有不舍,也无力扭转局面,只能默然接受。为寄托心中眷恋,他挥毫写下此词,托付他人转交给绿杨,字里行间皆是深情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借移栽到后院的绿杨来抒发离情别绪。上阕描绘绿杨刚移栽后的状态,它像宫女细腰般婀娜,但因刚栽不久,枝条还短,与灞陵那些见证无数送别的杨柳形成鲜明对比。下阕着重刻画绿杨的神态和给人的感受,几片叶子如愁眉紧锁,在寒意中难以舒展,连《阳关曲》都不忍听,因为每一条枝条都饱含着离人的哀怨。全词通过咏绿杨,将离情别绪融入其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离人的愁思。

2. 分段赏析

上阕起笔描绘移栽杨柳的场景,一株纤弱的绿杨被移栽至后院,从此告别了任人攀折、飘零无依的命运,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欣慰。在古典诗词中,杨柳柔曼的枝条常与美人纤细的腰肢相类比,此处“学舞宫腰”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勾勒出一位年轻歌女的形象。“学舞”二字暗含其尚处豆蔻年华,这与“二月青犹短”的杨柳姿态相互呼应,巧妙暗示一位年轻歌女脱离风尘,进入新的生活环境。“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灞陵自古便是折柳送别的场所,无数柳丝柳絮在此被随意抛掷。这两句委婉道出歌女摆脱往日被人轻贱的处境,幸得良人庇护。下阕笔锋陡然一转,以“寒不展”的柳叶喻皱起的眉头,细腻传达出主人公低落的情绪。以柳叶比美人眉,延续拟人手法,下句同样聚焦于这位年轻歌女的神态。“莫唱《阳关》”一句,如点睛之笔,点明离愁别绪。《阳关》作为经典的送别曲目,暗示主人公即将与庇护她的主人分离。白居易曾有“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之句,此处“真个肠先断”中的“肠”与“眉”,皆以柳为喻。末二句化用唐人雍陶《题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的诗意,将柳丝幻化为离人怨苦的具象,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哀愁。全词巧妙融合人与柳的意象,似分实合,笔法灵动自如,收放有度。结尾点明主旨,寄托深远。以柳叶、柳枝喻美人腰肢、眉眼与愁肠,虽非张先首创,但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将这些意象有机整合,塑造出一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讲述了一段曲折哀婉的故事。词中先叙佳人往昔苦难,再写其生活境遇的改变,却仍难掩遗憾与哀怨。词人将这种复杂的情感,融入以柳寄情的比兴之中,使作品别具韵味,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先《武陵春·双调》

下一篇:宋·张先《润州甘露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