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绿连空":绿色的原野远望与天空相接,
"天青垂水":青色的天空笼罩水面,
"素色溶漾都净":白茫茫的江水波光浮动,一派澄澈清净。
# 净:形容水的明澈洁净。,素色: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
"柳径无人":岸边柳荫小路上空无一人,
"堕絮飞无影":柳絮随风飘荡,地上不留一点踪影。
"汀洲日落人归":站在船头望去,越过水中的小洲看到落日下归家的人群,
"修巾薄袂":妇女们束着修长衣带,衫袖轻飘,
# 修巾薄袂:长的毛巾,薄的衣袖,指妇女春日装束。
"撷香拾翠相竞":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
# 撷:拾取。
"如解凌波":其中有人步履轻盈,涉浅水而来,
"泊烟渚春暝":在春天夜晚时登上停靠于雾气笼罩的洲渚停船上。
"彩绦朱索新整":她们刚刚整理完身上的彩带红绳。
# 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使借代手法,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
"宿绣屏、":聚合于船仓彩绘的屏障内、
"画船风定":风停夜静。
"金凤响双槽":从屏障内忽然传出两位琵琶女奏响的乐曲,
# 双槽:槽,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这里指双琵琶。用以描述琵琶声。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金凤:曲名。
"弹出今古幽思谁省":饱含古往今来的失意文人和沦落天涯的歌女郁结的情思,有谁能够领悟。
"玉盘大小乱珠迸":琵琶的乐声嘈嘈切切,犹如大小珍珠落到玉盘的声音。
# 玉盘大小乱珠迸:用以描述琵琶声。
"酒上妆面":如同醉意上了琵琶女的面颊,
"花艳眉相并":她们美艳的双眉紧紧聚拢。
"重听":我还是尽情地听吧。
"尽汉妃一曲":任她们演奏完一曲如泣如诉的《昭君怨》琵琶曲,
# 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江空月静":此时,唯见江面空阔,月光皎洁。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行旅题材的词。介绍了词人舟中所见所闻,描绘了日暮时分的江野景色、游春女子的活动及听双琵琶演奏的情景,体现了词人对琵琶女身世的感慨,营造了空寂幽远的意境,表达了词人的今古幽思与感怀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金凤响双槽”句巧用杨太真外传中琵琶“有金缕红文,蹙成双凤”的典故,原指杨贵妃的琵琶,作者以此代指舟中琵琶。“汉妃一曲”句巧用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的典故,寄托琵琶女身世之感。铺垫:上片“烟渚春暝”为下片写在舟中听琵琶女弹奏做铺垫,以朦胧的环境氛围,为下文抒情营造了氛围。烘托:“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琵琶曲,让月夜更显沉寂,突出了乐曲的感染力。自然环境描写:“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描写了天空、江水、原野相连的景色,展现出江上美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化用:“玉盘大小乱珠迸”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地表现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江空月静”化用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韵味无穷。
3. 分段赏析
上片:“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起笔以阔大视野勾勒江野全景:碧野延至天际,青天垂落水面,江水如素练溶漾,澄澈明净。“垂”字精妙,状写天与水的交融之态,既有视觉的纵深感,又暗含水天相接的邈远与静谧,化用谢朓“澄江净如练”诗意,却以“溶漾”二字赋予江水动态的波光,营造出浑茫寥廓而又清寂的境界。“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转绘近景细节:柳荫小径空寂无人,柳絮随风飘堕,了无踪迹。“无影”二字堪称点睛,既写出柳絮轻飏的飘逸之姿,又以“无”显“有”,于寂静中见灵动——微风过处,絮影翻飞却无痕可寻,暗合春日的朦胧与轻盈,平淡笔墨中尽显自然之趣与词人炼字之功。“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引入人物活动:暮色中洲渚上归人络绎,女子们身着修巾薄袂,衣饰飘逸,竞相采摘香草、拾取翠羽。“修巾薄袂”以衣饰之雅显人物之秀,“撷香拾翠”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既实写游春女子的情态,又暗以“洛水女神”喻其风姿,画面由静转动,洋溢着春日的生机与雅趣。“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收束上片,以浪漫想象写女子登船:暮色烟渚中,她们步态轻盈如凌波仙子,停泊于春夜的洲渚边。“凌波”典出《洛神赋》,赋予女子超凡脱俗的美感,“烟渚春暝”则以朦胧的烟水暮色为背景,既暗示时间推移,又为下片听曲营造出幽寂的氛围,情景交融,余韵袅袅。下片:“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过片写女子归船后的修整:彩绦朱索(衣饰)焕然一新,她们宿于画船绣屏之内,此时风停舟静。“新整”见其对仪容的在意,“绣屏”“画船”烘托环境的雅致,“风定”二字以静衬动,为后文琵琶声的响起蓄势,暗转场景至室内听曲。“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乐声乍起:双琵琶齐奏,如金凤振翅,曲中饱含古今失意者的幽思。“金凤”代指装饰华美的琵琶,切题“双琵琶”;“谁省”反问,既写曲中情思的深沉孤寂,又隐含词人对琵琶女身世的共鸣,将自身与乐者的情感纽带悄然绾合,境界由此深化。“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以通感手法写乐声与人物:乐声如珠玉迸落玉盘,跌宕起伏,视听交织;琵琶女酒后双颊飞红如春花艳丽,眉峰紧蹙似含无限愁思。“玉盘乱珠”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典故,却更显急促灵动;“眉相并”特写其愁容,醉态与哀情叠加,既写乐声的感染力,又暗喻其天涯沦落的悲怀,形神兼具。“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结拍以简笔收束:词人愿重听一曲《昭君怨》,曲终处,江面空阔,月色澄静。“汉妃一曲”典出王昭君出塞故事,借古伤今,将琵琶女的离乡之思与古今幽思融为一体;“江空月静”以景结情,既呼应上片的烟渚春暝,又以空寂之境烘托曲终后的怅惘,余韵如江月徘徊,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受白居易《琵琶行》影响又另出新意,善于炼字炼句,采用慢词形式,以铺叙写法将春郊月夜、人物活动描画得栩栩如生,对慢词发展及铺叙手法运用有贡献,开风气之先。
# 前阕说舟中,后阕说琵琶。末句即香山所谓“唯见江心秋月白”也。
清学者、词论家许昂霄《词综偶评》
# 子野善押“影”字韵,特地精神。
清词家陈廷焯《大雅集》卷一
# “绣屏”,必指山言。
近代江西派词人、画家夏敬观《映庵词评》
上一篇:宋·张先《句(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