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百种并愁予":眼前众多事物都让我忧愁,
"风日凄凄野外居":寒风萧瑟日光凄冷,我住在荒郊野外。
"落雁沙边水清浅":沙滩边浅水上落着大雁,
"蜕蝉枝上叶萧疏":树枝上蝉已蜕皮,叶子稀疏凋零。
"一身病著残光景":我一身病痛,在这残年之中,
"尽室贫依古屋庐":全家贫苦地靠着破旧的房屋居住。
"物色情怀两岑寂":景物和情怀都寂静无声,
# 岑:一作“岭”。
"更无人问客何如":更没有人来问我客居过得怎样。
南宋诗人
曾几(曾幾)(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谥文清。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历任广西转运判官及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被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其诗曾学江西诗派,中年后诗风变化,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峻。他对杜甫、黄庭坚等备极推崇,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清人辑有《茶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秋日郊居生活的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会稽山区山民在秋收时节劳作的场景,展现了南宋底层民众的生活境况与社会风貌,通过对山民生活状态的刻画,体现出对民生现实的关注,兼具文学与历史层面的价值。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残光景”与“古屋庐”组合,写出残年时光与破败居所,通过自然意象(落雁、蜕蝉、疏叶)与生活意象(病体、贫居、古屋),展现贫病交加的现实境况,表达出秋日郊居生活的孤寂。
3. 分段赏析
首联“眼前百种并愁予,风日凄凄野外居”,直接点明诗人眼前诸多事物都让自己发愁,加上野外居所秋风凄清、阳光冷寂,营造出凄凉的氛围。颔联“落雁沙边水清浅,蜕蝉枝上叶萧疏”,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沙滩边浅水上有落雁,树枝上叶儿稀疏,还有蜕去外壳的蝉,这些萧瑟的景物,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闷。颈联“一身病著残光景,尽室贫依古屋庐”,写诗人自己一身病痛,在这残年光景中,全家都只能依靠破旧的房屋过着贫穷的生活,体现出诗人生活的困顿与艰难。尾联“物色情怀两岭寂,更无人问客何如”,说景物和情怀都寂静,再也没有人来问客居的自己过得怎样,将自然景色的凄清与诗人内心的孤寂融合,强化了无人关怀的落寞之感,表达出诗人深沉的愁绪与孤独。
4. 作品点评
《秋日郊居》全诗严格依照平水韵“六鱼”韵部来押韵,典型体现在颔联“一身病著残光景,尽室贫依古屋庐”中,韵脚“庐”与全诗其他韵脚都属于该韵部。“六鱼”韵部包含“书”“锄”“初”等字,读起来给人苍凉沉郁的音韵感受。诗中“尽室贫依古屋庐”的描写,具体展现了会稽山区农民的生活情形,他们为生计奔波的劳作状态,折射出南宋时期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这些诗句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生动的文学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