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解芳塘":池塘的寒冰融解,
"雪消遥嶂":远山的积雪消融。
"东风水墨生绡障":东风如墨,将春色晕染成一幅生绡画卷。
"烧痕一夜遍天涯":野火燃过的痕迹一夜之间蔓延天涯,
"多情莫向空城望":多情人啊,莫要望向那空旷的城池。
# 空:一作“高”。
"淡柳桥边":桥边柳树淡绿,
"疏梅溪上":溪畔梅花稀疏,
"无人会得春来况":却无人能领会这春日的情状。
"风光输与两鸳鸯":这大好风光竟输给了一对鸳鸯,
"暖滩晴日眠相向":它们在晴日暖滩上相依而眠。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分段赏析
上片:“冰解芳塘,雪消遥嶂。东风水墨生绡障。”开头“冰解”“雪消”点明初春时节,芳塘融冰的温润与远山残雪的清冽形成对比。“东风水墨”将春风比作画师,以天地为“生绡障”(素绢画幛)晕染春色,化无形为有形——东风如墨,轻染溪山,既写出春景的朦胧氤氲,又暗含“水墨”画的留白意境,为全词奠定淡雅清冷的基调。“烧痕一夜遍天涯。多情莫向空城望。”该句中“烧痕”指野火过后的焦黑痕迹,与前句“冰解雪消”的生机形成残酷对比——春风虽至,却难掩大地残伤。“一夜遍天涯”极写野火蔓延之速,暗喻时光流转中旧迹未消,新景难全。“多情莫望”突然转入劝诫,“空城”二字陡添寂寥:昔日繁华处如今空旷无人,望之徒增伤感。此句似在写景,实则借“空城”意象影射人世沧桑,“莫望”二字含着欲说还休的隐痛。下片:“淡柳桥边,疏梅溪上。无人会得春来况。”作者从“天涯”写至“桥边”“溪上”,以“淡柳”“疏梅”勾勒初春草木的疏朗形态——柳色尚浅,梅影依稀,正合“水墨”画的简淡笔法。“淡”“疏”二字既写物象,也暗含词人眼中春景的清寂。“无人会得”陡然设问,将“春况”(春景情状)从自然之景升华为内心体验——世人皆醉心繁花烂漫,却无人懂这“淡柳疏梅”里的早春真味,暗含词人不被理解的孤独。“风光输与两鸳鸯,暖滩晴日眠相向。”以“风光输与”将春日美景赋予鸳鸯,极写禽鸟之幸:晴日暖滩上,鸳鸯相向而眠,自在双栖。这与前文“空城”的寂寥、“无人会得”的孤独形成强烈反差,以乐景写哀情——连鸳鸯都能共享春光,而人却困于孤寂。“眠相向”三字特写鸳鸯相依之态,既是对“东风水墨”画卷的具象收束,又以禽鸟的亲昵反衬人间的疏离,将“无人会得春况”的怅惘推向高潮,余韵中透着对真情难觅的喟叹。
上一篇:宋·秦观《南歌子·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