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bīng
jiě
fāng
táng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1
bīng
jiě
fāng
táng
xuě
xiāo
yáo
zhàng
dōng
fēng
shuǐ
shēng
xiāo
zhàng
shāo
hén
biàn
tiān
duō
qíng
xiàng
kōng
chéng
wàng
dàn
liǔ
qiáo
biān
shū
méi
shàng
rén
huì
chūn
lái
kuàng
fēng
guāng
shū
liǎng
yuān
yāng
nuǎn
tān
qíng
mián
xiāng
xiàng

译文

池塘的寒冰融解,远山的积雪消融。东风如墨,将春色晕染成一幅生绡画卷。野火燃过的痕迹一夜之间蔓延天涯,多情人啊,莫要望向那空旷的城池。桥边柳树淡绿,溪畔梅花稀疏,却无人能领会这春日的情状。这大好风光竟输给了一对鸳鸯,它们在晴日暖滩上相依而眠。

逐句剖析

"冰解芳塘":池塘的寒冰融解,

"雪消遥嶂":远山的积雪消融。

"东风水墨生绡障":东风如墨,将春色晕染成一幅生绡画卷。

"烧痕一夜遍天涯":野火燃过的痕迹一夜之间蔓延天涯,

"多情莫向空城望":多情人啊,莫要望向那空旷的城池。

# 空:一作“高”。

"淡柳桥边":桥边柳树淡绿,

"疏梅溪上":溪畔梅花稀疏,

"无人会得春来况":却无人能领会这春日的情状。

"风光输与两鸳鸯":这大好风光竟输给了一对鸳鸯,

"暖滩晴日眠相向":它们在晴日暖滩上相依而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冰解芳塘》是宋代秦观创作的一首词,一说是明代张綖写的。该词以初春景象为载体,通过“冰解雪消”“东风水墨”的盎然生机,与“烧痕天涯”“空城寂寥”的残败对比,暗喻时光流转中的新旧交替。下片“淡柳疏梅”的清寂与“鸳鸯相向”的暖融形成反差,以“无人会得春况”的感慨,抒发对春光易逝的怅惘,及无人共赏美景的孤独。全词以水墨般的笔触勾勒春景,于淡雅中见苍凉,在自然物象中寄寓人生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冰解芳塘,雪消遥嶂。东风水墨生绡障。”开头“冰解”“雪消”点明初春时节,芳塘融冰的温润与远山残雪的清冽形成对比。“东风水墨”将春风比作画师,以天地为“生绡障”(素绢画幛)晕染春色,化无形为有形——东风如墨,轻染溪山,既写出春景的朦胧氤氲,又暗含“水墨”画的留白意境,为全词奠定淡雅清冷的基调。“烧痕一夜遍天涯。多情莫向空城望。”该句中“烧痕”指野火过后的焦黑痕迹,与前句“冰解雪消”的生机形成残酷对比——春风虽至,却难掩大地残伤。“一夜遍天涯”极写野火蔓延之速,暗喻时光流转中旧迹未消,新景难全。“多情莫望”突然转入劝诫,“空城”二字陡添寂寥:昔日繁华处如今空旷无人,望之徒增伤感。此句似在写景,实则借“空城”意象影射人世沧桑,“莫望”二字含着欲说还休的隐痛。下片:“淡柳桥边,疏梅溪上。无人会得春来况。”作者从“天涯”写至“桥边”“溪上”,以“淡柳”“疏梅”勾勒初春草木的疏朗形态——柳色尚浅,梅影依稀,正合“水墨”画的简淡笔法。“淡”“疏”二字既写物象,也暗含词人眼中春景的清寂。“无人会得”陡然设问,将“春况”(春景情状)从自然之景升华为内心体验——世人皆醉心繁花烂漫,却无人懂这“淡柳疏梅”里的早春真味,暗含词人不被理解的孤独。“风光输与两鸳鸯,暖滩晴日眠相向。”以“风光输与”将春日美景赋予鸳鸯,极写禽鸟之幸:晴日暖滩上,鸳鸯相向而眠,自在双栖。这与前文“空城”的寂寥、“无人会得”的孤独形成强烈反差,以乐景写哀情——连鸳鸯都能共享春光,而人却困于孤寂。“眠相向”三字特写鸳鸯相依之态,既是对“东风水墨”画卷的具象收束,又以禽鸟的亲昵反衬人间的疏离,将“无人会得春况”的怅惘推向高潮,余韵中透着对真情难觅的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南歌子·三之二》

下一篇:宋·秦观《渔家傲·门外平湖新雨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