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tíng
fāng
·
·
hóng
liǎo
huā
fán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1
hóng
liǎo
huā
fán
huáng
luàn
shēn
chū
líng
tiān
kōng
kuò
yún
dàn
chǔ
jiāng
qīng
zhào
péng
xiǎo
tǐng
yōu
yōu
guò
yān
zhǔ
shā
tīng
jīn
gōu
lún
màn
juǎn
qiān
dòng
tán
xīng
shí
shí
héng
duǎn
qīng
fēng
hào
yuè
xiāng
wàng
xíng
rèn
rén
xiào
shēng
fàn
gěng
piāo
píng
yǐn
fáng
zuì
chén
láo
shì
yǒu
ěr
shuí
tīng
jiāng
fēng
jìng
gāo
wèi
zhěn
shàng
jiǔ
wēi
xǐng

译文

蓼花红艳繁簇,芦叶衰黄枯败,夜深了,白露刚刚降下来。秋高云淡,境界空阔,楚江一片清澈。一个人乘着孤单的小船,优哉游哉地驶过、烟雾迷离的沙岸小洲。垂钓江中,悬着细钩的丝线,慢慢地从水中拉起,倒映水中的星星,似乎也被牵动起来了。当小船行在水上的时候,不时地吹着横笛,有清风明月相伴,已忘却了人与自然的区别。任凭人家笑我的生活,如泛梗飘萍。酒刚喝过不妨醉卧,世间的烦劳之事,虽有耳朵又何必去听?秋江风静,水波不兴,尽管太阳高高升起未起来,我还躺在枕上,酒意刚醒。

逐句剖析

"红蓼花繁":蓼花红艳繁簇,

# 红蓼:草名。蓼的一种。多生水边,花呈淡红色。唐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诗:“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黄芦叶乱":芦叶衰黄枯败,

"夜深玉露初零":夜深了,白露刚刚降下来。

# 玉露初零:白露开始下降。玉露,指秋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在农历初秋上旬,此指“白露”前后。

"霁天空阔":秋高云淡,境界空阔,

# 霁天:晴朗的天空。唐宋之问《玩郡斋海榴》诗:“泽国韶气早,开帘延霁天。”

"云淡楚江清":楚江一片清澈。

# 楚江:楚境内的长江。唐李白《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独棹孤蓬小艇":一个人乘着孤单的小船,

"悠悠过、":优哉游哉地驶过、

"烟渚沙汀":烟雾迷离的沙岸小洲。

# 沙汀:水边或水中的平沙地。南朝梁江淹《灵丘竹赋》:“郁春华于石岸,赩夏彩于沙汀。”,烟渚:雾气笼罩的洲渚。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金钩细":垂钓江中,悬着细钩的丝线,

"丝纶慢卷":慢慢地从水中拉起,

"牵动一潭星":倒映水中的星星,似乎也被牵动起来了。

"时时横短笛":当小船行在水上的时候,不时地吹着横笛,

"清风皓月":有清风明月相伴,

# 皓月:犹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情纡轸其何托,愬皓月而长歌。”

"相与忘形":已忘却了人与自然的区别。

# 忘形:不拘形迹。指超然物外,忘了自己的形体。《庄子·让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任人笑生涯":任凭人家笑我的生活,

# 生涯:生活。北周庾信《谢赵王赉丝布等启》:“望外之恩,实符大赉;非常之锡,乃溢生涯。”

"泛梗飘萍":如泛梗飘萍。

# 泛梗飘萍:喻生活漂泊不定。《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因以“泛梗”喻漂泊。

"饮罢不妨醉卧":酒刚喝过不妨醉卧,

"尘劳事、":世间的烦劳之事,

# 尘劳事:佛家语。谓扰乱身心的俗事。《圆觉经疏钞》:“尘是六尘,劳谓劳倦,由尘成劳,故名‘尘劳’。”

"有耳谁听":虽有耳朵又何必去听?

"江风静":秋江风静,水波不兴,

"日高未起":尽管太阳高高升起未起来,

"枕上酒微醒":我还躺在枕上,酒意刚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庭芳・红蓼花繁》是宋代词人秦观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描绘了一幅秋夜楚江行舟垂钓图,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露零,词人独驾孤篷小艇,悠然划过烟渚沙汀,垂钓之景宁静优美。下片则着重刻画词人的心境,他横吹短笛,与清风皓月相伴,忘却自我,不顾他人对自己漂泊生涯的嘲笑,借酒沉醉,远离尘劳。全词以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格调,展现了词人在贬谪途中的孤独与悠然,在自然景色的描写中融入了自身的复杂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满庭芳・红蓼花繁》一词创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彼时秦观正被贬至郴州(今属湖南)。早在宋元丰元年(1078年),秦观科举落第,遭受到世俗之人的嘲笑。这般遭遇令他内心极为痛苦,时常借酒消愁,试图麻痹自己的心灵。而到了被贬郴州之际,往昔那种痛苦的心境依旧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满庭芳・红蓼花繁》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行旅兼垂钓题材的词。描绘了秋夜楚江之上红蓼花繁、黄芦叶乱,词人独驾孤篷小艇悠然过烟渚沙汀并垂钓的情景,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在贬谪途中孤独、失意又试图借自然与酒逃避尘劳、寻求悠然自得心境的复杂情感。

2.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三句是对秋夜江边景色的细致描绘。“红蓼花繁”生动地展现出江边红蓼花盛开得繁茂艳丽的景象,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冲击;“黄芦叶乱”则细腻地刻画出枯黄的芦苇叶在风中凌乱摇曳的状态,增添了几分秋意的萧瑟。“夜深玉露初零”点明了时间是深夜,此时晶莹的露珠开始滴落,营造出一种清冷、静谧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清幽的基调。“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两句是对雨后江天景色的勾勒。“霁天空阔”描绘出雨过天晴后,天空显得格外开阔辽远,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云淡楚江清”则写出了天空中白云稀疏淡薄,楚江的江水清澈澄净的画面,展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进一步渲染了江景的清朗与宁静。“独棹孤篷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三句是写词人独自驾着带有篷子的小船在江上行驶的情景。“独棹孤篷小艇”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状态,独自一人在江上泛舟;“悠悠过”表现出小船行驶时的悠然缓慢,体现了词人悠闲自在的心境。“烟渚沙汀”描绘出烟雾笼罩的小洲和沙滩,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也暗示了词人在这江上的漂泊之感。“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三句是对词人钓鱼场景的细腻刻画。“金钩细”写出了鱼钩的精致小巧,“丝纶慢卷”描绘出词人缓缓地卷起钓鱼丝线的动作,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牵动一潭星”则是神来之笔,当词人收线时,水中倒映的星星也随之晃动,将水中的星星写得灵动鲜活,富有情趣,营造出一种奇幻而美妙的意境,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这江上生活的喜爱与享受。下片“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三句是写词人在江面上的悠然自得之态。“时时横短笛”表现出词人不时地吹奏短笛,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愉悦和闲适之情,笛声在江面上回荡,增添了几分诗意。“清风皓月”描绘出周围的环境,清风徐徐吹拂,明月高悬天际,营造出一种清幽、美好的氛围。“相与忘形”则写出了词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清风、皓月相互交融,忘却了自我,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体现出词人对这种自由生活的陶醉。“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两句,词人直面他人对自己生活的看法。“任人笑”体现出词人的豁达与洒脱,不在乎别人对自己漂泊不定生活的嘲笑;“泛梗飘萍”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的生涯比作漂浮的梗草和浮萍,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生活的漂泊无定,居无定所,充满了身世飘零的感慨,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中的旷达。“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三句是写词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饮罢不妨醉卧”表现出词人饮酒之后,随性地躺下休息,尽显洒脱不羁。“尘劳事、有耳谁听”则明确地表达出词人对尘世中那些劳累、繁琐之事的厌烦与抗拒,他不愿再去听、去想这些烦心事,只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这份宁静与自在,体现出词人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三句是对清晨江景和词人状态的描写。“江风静”描绘出江面上风平浪静的宁静画面,给人以平和之感;“日高未起”说明词人一直睡到太阳高高升起还未起床,突出了他的闲适慵懒。“枕上酒微醒”则写出了词人在枕头上微微醒来,还残留着一丝酒意,进一步烘托出一种悠然自得、闲适惬意的氛围,余味悠长,让人感受到词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眉批)一丝牵动一潭星,惊人语也。眠风醉月渔家乐,洵不可谖。值秋宵之景,架一叶扁舟于凫渚鹤汀之上,潇洒脱尘,有萧萧然自得之意。(评语)值秋宵之景,驾一叶扁舟于凫渚鸥汀之中,潇洒脱尘,有嚣嚣然自得之意。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四

# (“金钩细”三句)警绝!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

# 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恋恋故国,不胜热中,其用心不逮东坡之忠厚。而寄情之远,措语之工,则各有千古。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圆通院白衣阁》

下一篇:宋·秦观《阮郎归·四之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