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shàng
huá
yán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1
zuó
qīng
míng
jīn
zhāo
shàng
yīng
huā
zhuó
cuī
chūn
shì
dōng
fēng
guǎn
juàn
yóu
rén
chuī
guò
chéng
nán
shuǐ
xíng
lán
tíng
xiū
sháo
guāng
céng
jiàn
fēng
liú
shì
ér
jīn
lín
shuǐ
màn
hán
qíng
yún
duàn
kōng
tiáo

译文

昨天还是清明,今天就到了上巳节。黄莺和鲜花特意催促着春天的景致。东风不管游玩归来疲惫的人,把大家一起吹过了城南的华严寺。在沂水边上唱歌,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这样美好的时光里曾经有过风流的文人雅士。如今在水边徒然地满含情意,傍晚的云彩望到尽头,也只是空自遥远。

逐句剖析

"昨日清明":昨天还是清明,

"今朝上巳":今天就到了上巳节。

# 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莺花著意催春事":黄莺和鲜花特意催促着春天的景致。

# 春事:春耕之事;花事。,著意:刻意,有意。

"东风不管倦游人":东风不管游玩归来疲惫的人,

# 倦:疲劳、厌倦,不耐烦。,东风:即春风。

"一齐吹过城南寺":把大家一起吹过了城南的华严寺。

"沂水行歌":在沂水边上唱歌,

# 沂水:地名,在今山东省。

"兰亭修禊":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

# 修禊:古时候人们的一种风俗习惯,意思是去除一年不祥的征兆,祈祷来年幸福平安,以表吉祥。

"韶光曾见风流士":这样美好的时光里曾经有过风流的文人雅士。

# 风流:吉代指很有风采抑或潇洒的才子。,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也比喻美好的青春年华。

"而今临水漫含情":如今在水边徒然地满含情意,

"暮云目断空迢递":傍晚的云彩望到尽头,也只是空自遥远。

# 迢递:遥远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上巳日遇华严寺》是宋代秦观创作的一首词,一作张綖词。主题为借春日游寺,抒发对往昔风流的怀念与当下的怅惘之情。上片写清明刚过、上巳来临,莺花催春,东风吹送游人至城南寺;下片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沂水行歌、兰亭修禊的风流往事,而今临水含情,只见暮云迢递,空留怅然。此词语言清丽婉转,寓情于景,体现秦观“情韵兼胜”的词风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昨日清明,今朝上巳。莺花著意催春事”,开篇“昨日”“今朝”两个春日佳节,既显时光飞逝,又借“莺花著意催”强化春事将尽的紧迫感。莺啼花开本是春景常态,词人却以“著意催”赋予其主观意志,仿佛自然万物都在急切地推动春光走向尾声,暗合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焦虑。“东风不管倦游人,一齐吹过城南寺”,笔锋由景转向人。“倦游人”是词人自喻,暗含对世俗奔波的倦怠;而“东风不管”则以自然的无情衬出人的孤寂,春风自顾自地吹向城南寺庙,不带丝毫对“倦游”者的体恤,既呼应了上巳日游寺祓禊的习俗,又以“一齐吹过”的动态,将人的落寞与春日的喧闹进行对比,透出淡淡的疏离与怅惘。下片“沂水行歌,兰亭修禊。韶光曾见风流士”,转入对往昔的追忆。沂水弦歌(孔子与弟子春游故事)、兰亭修禊(王羲之等文人雅集),都是历史上春日里充满风雅与生机的典故,词人借“韶光曾见”将记忆拉回昔日,那时有同道相聚的欢畅,有青春意气的飞扬。“而今临水漫含情,暮云目断空迢递”,从追忆跌回现实。“临水”呼应上巳祓禊的习俗,却再无往昔的热闹,只剩“漫含情”的孤寂“漫”字写尽情绪的茫然与无处寄托。结句“暮云目断空迢递”以景结情:暮色中的云层阻断视线,远方空阔辽远却不可及,既写实景,又喻指记忆的模糊、往昔的不可追。“空迢递”的“空”字,将前文的时光之叹、孤寂之感收束于一片苍茫之中,余韵悠长,悲戚却不直白,尽显含蓄之美。

2. 作品点评

全篇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的细腻刻画,形成情感表达的对比映衬,传递出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怅惘与岁月流转的感怀。作品采用质朴的文字承载深沉情感,典故的化用自然贴切,整体意境浑融统一。词人既展现出超然豁达的精神境界,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人生际遇的复杂况味与昂扬进取的生命姿态,使读者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深刻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陈承事挽词》

下一篇:宋·秦观《次韵答张文潜中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