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ǎn
jiàng
chún
·
·
zuì
yàng
qīng
zhōu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1
zuì
yàng
qīng
zhōu
xìn
liú
yǐn
dào
huā
shēn
chù
chén
yuán
xiāng
huā
jiān
zhù
yān
shuǐ
máng
máng
qiān
xié
yáng
shān
shù
luàn
hóng
lái
shí

译文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逐句剖析

"醉漾轻舟":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

# 醉漾轻舟:醉酒后荡着小船。傅子立注:“郑云谷《渔父》诗:‘醉漾轻丝信慢流。’此词全用刘晨事,见后《殢人娇》注。”刘尚荣按:“库本郑云谷《郧溪集》中未收此诗,此应系佚诗。傅注《殢人娇》引《续〈齐谐记〉》云:‘汉明帝永平中,郯县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望山头有一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涧水,饮之。见蔓菁从山复出,次有一杯流出,中有胡麻饭屑。二人因过水,行一里许,又度一山,出大溪。见二女颜容绝妙,唤刘阮姓名,如有旧。问“郎等来何晚也?”因邀过家。床帐帷幔,非世所有。又有数仙客,将三五桃至,云:“来庆女婿。”各出乐器作乐。二人就女家止宿,行夫妻之礼。住半年,天气和适,常如二三月,百鸟哀鸣。求归甚切,女曰:“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送刘阮从此山洞口去。乡里怪异,验得七代

"信流引到花深处":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

# 信流:任(轻舟)自在漂流。

"尘缘相误":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

# 尘缘:本为佛教名词。佛经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此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

"无计花间住":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 无计:没有办法。

"烟水茫茫":烟水茫茫,

#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千里斜阳暮":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

#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千里:一作回首。

"山无数":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

"乱红如雨":晚风吹来,落花如雨。

# 乱红如雨:化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诗句。乱红,落花。

"不记来时路":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点绛唇·桃源》是北宋秦观所作的词,一作北宋苏轼的词。该词以独特笔触展现词人复杂心境,开篇写词人醉漾轻舟误入花深处,却因“尘缘相误”无法留住,借想象进入桃花源又不得的情境,暗寓向往仙境却被尘世羁绊的无奈。下半部描绘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等凄凉景象,影射其黯淡感伤的心境。写作手法起笔寓情于景,营造清丽境界;转折处情辞悲苦,情感强烈;结尾景语淡远,情辞凄楚,含蓄蕴藉。上片叙事抒情,下片借景抒情。此词委曲含蓄,通过景与情的巧妙交织,展现秦观词作婉约细腻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点绛唇·桃源》由北宋秦观创作。公元1094年,新党章惇为相后,打击元祐旧党,秦观从国史院编修被贬为杭州通判,赴任途中再贬为监处州酒税,1096年又被削秩徙放到郴州。在这一连串沉重打击下,他陷入压抑悲哀的心境。此词当作于其被贬途中或贬居郴州时,借描绘醉入桃源却无法留住的情境,以及烟水斜阳等凄凉之景,抒发自己向往美好却被现实羁绊、仕途失意的苦闷与无奈,是其在坎坷人生经历下,情感寄托与宣泄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借桃源意象表达心境。词人醉中想象泛舟进入桃花源,却因尘世羁绊无法留住,上片隐寓向往仙境而不得的苦境;下片选取烟水茫茫、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等凄凉景象,影射其黯淡感伤的心境。全词起笔寓情于景,境界清丽,随后转折,情辞悲苦,过片深入,结末景语淡出,委曲含蓄,表达了词人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及现实无奈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化用:词题为“桃源”,上片“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化用《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的情节,借桃源这一经典意象,营造出虚幻美好的仙境氛围,表达词人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寓情于景:“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诗人描绘出烟水浩渺、斜阳西垂、群山层叠、落花如雨的凄凉迷茫之景,将自己离开桃源(美好境地)后的惆怅、失落之情融入其中,借景的荒芜迷茫抒发内心对美好逝去的伤感与前路茫然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从形象塑造来看,描绘出词人醉酒后随意泛舟,不知不觉被水流引入繁花深处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悠然、梦幻且充满惊喜的氛围,宛如误入桃花源的奇妙开端,给人以优美、闲适之感。从语言风格而言,用词平淡自然,却生动勾勒出场景。在表达技巧上,为后文情感转折做铺垫。“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从内容主题与情感表达切入,“尘缘”与前文的仙境般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词人意识到因尘世的牵绊(如名缰利锁),无法留在这美好的花间仙境。一喜一慨,情感陡转,通过这种对比,深刻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词情摇曳生姿,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词人的遗憾与无奈。隐去“尘缘”具体所指,使词句空灵蕴藉,富有韵味。下片“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从形象塑造上,勾勒出一幅辽阔而又充满凄凉感的黄昏景象,“烟水茫茫”“千里”营造出一种迷茫、孤寂的天涯氛围,“斜阳暮”更添萧瑟之感。从表达技巧来说,借景抒情,为词人内心的愁苦营造氛围。“山无数”与前文“烟水茫茫”相呼应,进一步强化“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之感,与上片“尘缘相误”相联系,暗示词人在尘世中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乱红如雨”,以景语写情语,残春时节,落花如雨,不仅点明时间,更渲染出萧飒、衰颓的氛围,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词人借此表达内心的哀伤。这几句一句一景,音节急促,将词人危苦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共同构建出山重水复、日暮途远、春归人愁的完整意境。“不记来时路”,从内容主题与情感表达上,看似轻描淡写,却蕴含深沉情蕴。表面写忘记来时路径,实则暗示词人在现实中找不到回归美好或解脱困境的道路,反映出其备受压抑、梦破后无路可走的深深悲愁。此句转折出人意料,使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曲折、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此词创作背景源于作者遭遇政治失意后,借朦胧意境抒发对时局的愤懑,寄托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尽管后世论者多从文本解码角度,试图在字里行间探寻历史隐喻,但将每处意象都附会为政治讽喻,实则陷入过度诠释的误区。秦观作为婉约词宗,其笔下迷离惝恍的意境,实则是词人刻意营造的虚实相生之境,彰显其“以景寓情”的艺术审美偏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如画。

明戏曲理论家沈际飞《草堂诗馀四集·正集》卷一

# 作此题隐括本意,凡手皆能。此词擅胜处,在笔轻而韵秀,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次韵裴秀才上太守向公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秦观《清溪逢故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