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乐渔钓":一生喜爱钓鱼,
"放浪江湖间":在江河湖海间自由漂泊。
"兀兀寄幽艇":独自寄身于幽静的小船,
"不忧浪如山":即使面对如山的巨浪也不忧愁。
"闻君城郭居":听说你住在城郭之中,
"左右群书环":周围环绕着大量书籍。
"有斋亦名艇":你有书斋也取名“艇斋”,
"何时许追攀":何时能与你相聚交流。
"钓古不钓今":垂钓古人智慧而非今世功名,
"所得孔与颜":所求如孔子、颜回的德行。
"不然如尔祖":若不能如此,
"跨鹤出云寰":便如你祖先般骑鹤遨游云霄之外。
# 云:旧注:张本、四库本、王本作尘。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平生乐渔钓,放浪江湖间。”诗人开篇表达了自己对渔钓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平生乐渔钓”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钟爱,而“放浪江湖间”则描绘了他无拘无束、随性漂泊的生活状态。这里的“放浪”不仅指行为上的自由,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洒脱。第三、四句:“兀兀寄幽艇,不忧浪如山。”上句“兀兀寄幽艇”描绘了诗人独自倚靠在幽静的小船上,表现出一种孤寂但又从容的姿态。下句“不忧浪如山”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的从容与坦然,即使波浪汹涌如山,他依然毫无畏惧。这种态度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豁达。第五、六句:“闻君城郭居,左右群书环。”诗人转向对友人的描写,听说友人住在城中,周围环绕着群书,表现出一种对知识和文化的向往。“左右群书环”不仅描绘了友人生活环境的雅致,也暗示了友人学识渊博、志趣高雅。第七、八句:“有斋亦名艇,何时许追攀。”诗人提到友人还有一个名为“艇”的书斋,表现出对这种雅致生活的羡慕。“何时许追攀”则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共聚交流的愿望,体现了他对知识和友谊的追求。第九、十句:“钓古不钓今,所得孔与颜。”上句“钓古不钓今”表明诗人更倾向于追求古代的智慧,而不是追逐当下的名利。这里的“钓古”象征着对古代文化、智慧的探寻和继承,而“不钓今”则暗示了对现实名利的淡泊和超脱。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自己对高尚道德和智慧的追求,希望像孔子和颜回一样,追求内在的精神富足,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这种情感和追求在古代文人中并不少见,他们往往通过学习古代圣贤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后两句:“不然如尔祖,跨鹤出云寰。”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超越现实、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这里的“跨鹤”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超脱尘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他希望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也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他们遭遇挫折或对现实不满时,往往会寄托于这种超脱的情怀。
上一篇:宋·秦观《孙莘老挽词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秦观《春日杂兴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