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ǐng
zhāi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1
píng
shēng
diào
fàng
làng
jiāng
jiān
yōu
tǐng
yōu
làng
shān
wén
jūn
chéng
guō
zuǒ
yòu
qún
shū
huán
yǒu
zhāi
míng
tǐng
shí
zhuī
pān
diào
diào
jīn
suǒ
kǒng
yán
rán
ěr
kuà
chū
yún
huán

译文

一生喜爱钓鱼,在江河湖海间自由漂泊。独自寄身于幽静的小船,即使面对如山的巨浪也不忧愁。听说你住在城郭之中,周围环绕着大量书籍。你有书斋也取名“艇斋”,何时能与你相聚交流。垂钓古人智慧而非今世功名,所求如孔子、颜回的德行。若不能如此,便如你祖先般骑鹤遨游云霄之外。

逐句剖析

"平生乐渔钓":一生喜爱钓鱼,

"放浪江湖间":在江河湖海间自由漂泊。

"兀兀寄幽艇":独自寄身于幽静的小船,

"不忧浪如山":即使面对如山的巨浪也不忧愁。

"闻君城郭居":听说你住在城郭之中,

"左右群书环":周围环绕着大量书籍。

"有斋亦名艇":你有书斋也取名“艇斋”,

"何时许追攀":何时能与你相聚交流。

"钓古不钓今":垂钓古人智慧而非今世功名,

"所得孔与颜":所求如孔子、颜回的德行。

"不然如尔祖":若不能如此,

"跨鹤出云寰":便如你祖先般骑鹤遨游云霄之外。

# 云:旧注:张本、四库本、王本作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艇斋》是北宋文学家秦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渔钓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展现了他不拘一格的性格。第三、四句通过描写自己寄宿小船的情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第五、六句描绘了朋友书斋的环境,暗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向往。后六句则表达了诗人追求古人的智慧,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这首诗以自然景物和渔钓生活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诗中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淡泊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平生乐渔钓,放浪江湖间。”诗人开篇表达了自己对渔钓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平生乐渔钓”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钟爱,而“放浪江湖间”则描绘了他无拘无束、随性漂泊的生活状态。这里的“放浪”不仅指行为上的自由,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洒脱。第三、四句:“兀兀寄幽艇,不忧浪如山。”上句“兀兀寄幽艇”描绘了诗人独自倚靠在幽静的小船上,表现出一种孤寂但又从容的姿态。下句“不忧浪如山”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的从容与坦然,即使波浪汹涌如山,他依然毫无畏惧。这种态度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豁达。第五、六句:“闻君城郭居,左右群书环。”诗人转向对友人的描写,听说友人住在城中,周围环绕着群书,表现出一种对知识和文化的向往。“左右群书环”不仅描绘了友人生活环境的雅致,也暗示了友人学识渊博、志趣高雅。第七、八句:“有斋亦名艇,何时许追攀。”诗人提到友人还有一个名为“艇”的书斋,表现出对这种雅致生活的羡慕。“何时许追攀”则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共聚交流的愿望,体现了他对知识和友谊的追求。第九、十句:“钓古不钓今,所得孔与颜。”上句“钓古不钓今”表明诗人更倾向于追求古代的智慧,而不是追逐当下的名利。这里的“钓古”象征着对古代文化、智慧的探寻和继承,而“不钓今”则暗示了对现实名利的淡泊和超脱。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自己对高尚道德和智慧的追求,希望像孔子和颜回一样,追求内在的精神富足,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这种情感和追求在古代文人中并不少见,他们往往通过学习古代圣贤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后两句:“不然如尔祖,跨鹤出云寰。”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超越现实、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这里的“跨鹤”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超脱尘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他希望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也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他们遭遇挫折或对现实不满时,往往会寄托于这种超脱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孙莘老挽词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秦观《春日杂兴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