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lìng
·
·
chí
shàng
chūn
guī
chù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1
chí
shàng
chūn
guī
chù
mǎn
luò
huā
fēi
guǎn
qiāo
rén
mèng
duàn
yuè
guī
lián
wài
gēng
fēng

译文

池塘上的春色回到哪里去了?眼前都是落花和飞絮。孤寂的旅馆内悄无人声,梦见我在月下走上返回故乡的长堤。没有兴致。没有兴致。只好坐听窗外五更时分的风雨。

逐句剖析

"池上春归何处":池塘上的春色回到哪里去了?

"满目落花飞絮":眼前都是落花和飞絮。

"孤馆悄无人":孤寂的旅馆内悄无人声,

"梦断月堤归路":梦见我在月下走上返回故乡的长堤。

# 梦断:梦醒。

"无绪":没有兴致。

# 无绪:没有兴致。

"无绪":没有兴致。

"帘外五更风雨":只好坐听窗外五更时分的风雨。

# 五更风雨:意思是说雨下了整整一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是北宋文学家秦观的词作。全词以“春归”起兴,通过“池上春归何处”的诘问,暗喻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境遇,将自然景象与身世之感交织。上片以“落花飞絮”的暮春之景渲染孤寂氛围,下片借“孤馆”“梦断”等意象,展现夜半梦醒后的凄凉心境,最终以“帘外五更风雨”收束,以景结情,强化了人生无常的悲怆。全词语言凝练,善用白描与象征手法,如“无绪”的叠用含蓄传达复杂心绪,结构上由景及情、层层递进,抒发了作者凄凉的旅途感怀及思归的意绪。凄婉悲怆,不胜其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圣四年(1097)春末,秦观因新旧党争牵连谪居郴州,于孤寂羁旅中借池上春归之景,将身世飘零之叹融入词章而作此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羁旅之作。通过描绘暮春景象与孤寂情境,抒发了词人羁旅漂泊的凄凉心境与人生无常的悲怆感怀。

2. 分段赏析

开篇“池上春归何处”以诘问起笔,既是对自然春光的追挽,亦暗含对人生归宿的迷茫。继而以“满目落花飞絮”的动态画面,将视觉上的纷乱与内心的动荡相映衬。飘零的落英与柳絮,既是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又暗喻词人因贬谪而漂泊无依的命运——这些意象随池水漂流而去,恰似功业未成、生命将尽的悲凉心境。值得注意的是,“孤馆”与“悄无人”的冷寂环境,既交代了创作背景(绍圣四年春末谪居郴州),又为下文的梦境与现实反差埋下伏笔。“梦断月堤归路”是全词关键转折,月下归乡的虚幻美景与“孤馆”的现实形成残酷对比。五更梦醒时分,风雨声中更显凄凉,“无绪,无绪”的叠句以白描手法,将无奈、孤寂、绝望等复杂情绪凝练表达。这种情感深度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得到印证:秦观此句与李清照“知否”的诘问、自身其他作品“无寐”的警醒相比,更显含蓄深沉。“帘外五更风雨”以景作结,既是实写谪居生活的环境,更隐喻政治环境的险恶与个人命运的飘摇。风雨声中,春归之景与归乡之梦均成泡影,唯余“凄婉悲怆”的词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孤馆听雨,较洞房雨声,自是不胜情之词,一喜一悲。

明杨慎《草堂诗馀》

# 难为人语,自有可语之人在。深情厚意,言有尽而味自无穷。

明杨慎《草堂诗馀隽》卷二

# 上章春半,此章春暮。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

# 此五首细审之当是一事,皆纪别之作。第一首总述春暮怀人,次首追叙欲别之时,马嘶人起,言送别也。三首“绕岸夕阳”,言别后也。四首“楚天人远”,言远去也。与集中《南歌子》词由晓别而远去次第写出,大致相似,但此分为数首耳。五首句最工,结处“绿杨俱瘦”,与首章春暮怀人前后相应。

近代俞陛云《秦观词新释辑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吴兴道中》

下一篇:宋·秦观《迎春乐·菖蒲叶叶知多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