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huā
·
·
nián
shí
jīn
jiàn
shī
shī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1
nián
shí
jīn
jiàn
shī
shī
shuāng
jiá
jiǔ
hóng
shū
lián
bàn
juǎn
wēi
dēng
wài
huá
shàng
yān
niǎo
liáng
zān
luàn
pāo
wēi
rén
tán
lèi
chàng
xīn
jiā
shuí
liào
jiǔ
cēn
chóu
àn
yíng
xiǎng
yīng
miào
qīng
yòu
hái
duì
qiū
jiē
wéi
yǒu
huà
lóu
dāng
shí
míng
yuè
liǎng
chù
zhào
xiàng

译文

那年的今夜,我与师师姑娘初次相遇,她美丽的双颊,泛着微醉后的红润。屋内琉帘半卷,烛光朦胧,屋外,露花笼雾,凉风续续。抛开髻簪,披拂着秀发,紧偎在我的怀中,她挥泪唱起了新谱的歌曲。谁知一别多年,久久不能实现当年约定的佳期。只有不尽的愁绪,隐隐约约地萦绕在心里。料想此刻此际,她一定唱罢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对着寂寥的秋色嗟叹不已。画楼依旧,明月依旧,静静的秋夜依旧,只有清寒的月光照着两处相思,一种愁绪。

逐句剖析

"年时今夜见师师":那年的今夜,我与师师姑娘初次相遇,

# 年时:宋时方言,犹“当年”或“那时”。

"双颊酒红滋":她美丽的双颊,泛着微醉后的红润。

# 酒红滋:酒后脸上泛起红晕。

"疏帘半卷微灯外":屋内琉帘半卷,烛光朦胧,

"露华上、烟袅凉飔":屋外,露花笼雾,凉风续续。

# 凉飔:凉风。,露华:秋夜露珠。

"簪髻乱抛":抛开髻簪,披拂着秀发,

"偎人不起":紧偎在我的怀中,

# 偎:挨贴。

"弹泪唱新词":她挥泪唱起了新谱的歌曲。

"佳期谁料久参差":谁知一别多年,久久不能实现当年约定的佳期。

# 参差:本指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指错过。

"愁绪暗萦丝":只有不尽的愁绪,隐隐约约地萦绕在心里。

# 萦丝:如丝萦绕,形容纠缠难解。

"想应妙舞清歌罢":料想此刻此际,她一定唱罢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

"又还对、秋色嗟咨":又在对着寂寥的秋色嗟叹不已。

# 嗟咨:慨叹,叹息。

"惟有画楼":画楼依旧,

#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

"当时明月":明月依旧,静静的秋夜依旧,

"两处照相思":只有清寒的月光照着两处相思,一种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乃宋代词人秦观所著之词作。该词着力咏叹相思之情。词的上阕忆起当年此刻与师师欢会之际的氛围,以及师师所展现出的娇羞与痴情模样。下阕则描绘了别后的相思场景,词人想象在当下,师师于妙舞清歌结束之后,面对着眼前的秋色,同样也在满怀深情地思念着自己。整首词情致缱绻缠绵,饱含着深沉浓烈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五月,秦观获召前往京师,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自此开启了他为期四年的京都仕宦生涯。身处京都期间,秦观时常涉足风月场所,与青楼女子结下了深厚情谊。权贵们诋毁他“行为不检点”“品行轻薄”,所指的正是他频繁与妓女交往之事。而这首《一丛花》,便是秦观赠给汴京一位名叫师师的歌妓之作。此师师并非宋徽宗时期京都的名妓李师师,毕竟当时李师师才刚刚出生。从词中“年时今夜”以及“对秋色嗟咨”等语句来推断,这首词大致创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的秋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是一首吟咏相思之情的词,在上阕之中,词人将笔触回溯至当年此刻,生动勾勒出与师师欢会时的独特氛围,细腻描绘了师师那娇羞动人且满怀痴情的模样。而下阕则聚焦于分别后的相思之苦,词人凭借着想象,刻画出师师在完成妙舞清歌之后,于秋色之中,同样饱含深情、心心念念地思念着自己的画面,抒发对师师的深切思念。

2. 分段赏析

此词的情感脉络,皆围绕着词人在清秋月夜对一位名为“师师”的歌妓的深切怀念而展开。上阕以细腻笔触回溯当年与师师初逢的情境:那是一个金风送爽的秋夜,歌楼之内灯红酒绿,湘妃竹帘半卷,华灯初上时分,流光溢彩的氛围中,师师酒意微醺,双颊泛起如晚霞般的红晕,眼波流转间尽是娇柔之态。当夜深露重,清凉的夜风拂动稀疏的帘幕,娇羞怯怯的师师已带几分醉意,双颊酡红如霞,正紧紧依偎在词人身侧,似有万千衷肠欲诉。她轻轻拭去眼角泪珠,启唇吟唱一曲新词,歌声里满是哀怨缠绵,想来是词中情致触动心弦,才令她珠泪涟涟——这一细节既点明了师师作为歌女的职业身份,亦暗示了词中所蕴含的哀婉情思,让人物形象在泪光与歌声中更显立体。下阕笔锋一转,聚焦别后相思的绵长愁绪。当年临别之际,二人曾约定重逢之期,正如词人在《水龙吟》中所写“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此处“佳期谁料久参差”亦是同一心境的延续:谁能料到一别之后,时光蹉跎,重逢之期竟如缥缈云烟,再难相聚。这般愁绪如无形丝线,日日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词人在此展开想象的羽翼:此刻的师师,或许刚刚结束一场妙曼的歌舞,卸去华服,独对满庭秋色,发出声声叹息。“妙舞清歌”四字,再次呼应其歌妓身份,与上阕的吟唱场景形成职业特征的呼应。一边是词人自身的愁绪萦怀,一边是想象中师师的对月嗟叹,两处相思,一样深情,在时空交错中形成情感的共振。词作结句“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堪称神来之笔:当年相见的画楼仍在,天边明月依旧,只是人已分处两地。那皎洁的月光仿佛通晓人间情意,静静洒落在画楼的两端,照着两处同样思念的心。望月怀远本就是中国传统诗词中亘古常新的主题——唐诗里,杜甫《月夜》借月光寄寓对妻子的牵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道尽天下情人的遥夜相思;宋词中,范仲淹“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以月的永恒反衬人间离别的无奈,张先“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更将明月化作陪伴的化身。秦观在《水龙吟》中亦曾写“当时皓月,向人依旧”,而在此词中,他特意以画楼作为场景陪衬,让月光笼罩下的楼阁成为相思的载体——人在楼中凝眸望月,月在楼上倾洒清辉,景与情交融,画与诗相映,将“两处相思同望月”的意境推向更为唯美的境界,既延续了传统意象的抒情特质,又赋予画面以定格般的诗意美感,读来令人低回不已。

3. 作品点评

这首词作格律工稳,语言精致,上阕聚焦歌妓师师,下阕转向词人自我,以相思为主线贯穿全篇。上阕营造出疏帘半卷、微灯摇曳、凉风轻拂、玉露初零的清幽意境,在静谧氛围中传递出温馨甜蜜的情愫。师师的形象鲜活生动,既有歌妓的职业特征,又因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显得血肉丰满——她的娇羞、依偎、弹泪、吟唱,让人物跃然纸上,为下阕的相思之情埋下伏笔。下阕以抒情为主,巧妙融入“秋色”“画楼”“明月”等景物描写,使相思之情依托于具体物象。景语与情语交织,让情感在秋光月色中自然流淌,达到情寓景中、语尽意长的艺术效果,读来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回忆自己与妓女的交往与思念之情,用语真切坦直,毫无顾忌。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石海光《秦观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谒禹庙》

下一篇:宋·秦观《忆秦娥·今都入楚台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