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tài

朝代:宋作者:翁卷浏览量:1
shuǐ
kuà
sān
zhōu
zhōu
shuǐ
zuì
duō
nián
sēng
wèi
shuō
jīn
jīng
guò
wáng
guó
hèn
rén
xiū
gèng
dòng
tíng
shān
cuì
ǎi
bái
yún

译文

太湖的水跨越了三个州的地界,其中苏州境内的水域是最多的。过去有僧人跟我说起过太湖,今天我亲自从这里经过。国家灭亡难道没有遗憾吗,渔夫就不要再唱那些歌了。洞庭山像一抹青色,翠绿的云雾与天上的白云交融在一起。

逐句剖析

"水跨三州地":太湖的水跨越了三个州的地界,

# 水:一作不。

"苏州水最多":其中苏州境内的水域是最多的。

# 苏州水:西岩集作姑苏较。

"昔年僧为说":过去有僧人跟我说起过太湖,

"今日自经过":今天我亲自从这里经过。

# 自经:西岩集作客同。

"亡国岂无恨":国家灭亡难道没有遗憾吗,

# 岂:西岩集作宁。

"渔人休更歌":渔夫就不要再唱那些歌了。

# 更:西岩集作放。

"洞庭山一抹":洞庭山像一抹青色,

"翠霭白云和":翠绿的云雾与天上的白云交融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太湖》是宋代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经过太湖时的所见所感。首联点明太湖跨三州、苏州水多,勾勒其浩渺景象;颔联借听闻与亲历变化增添沧桑感;颈联由景及国,抒发亡国之恨与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尾联描绘洞庭山翠霭白云之景,与内心复杂情感对比,强化对国家兴衰的喟叹。整首诗通过对太湖景色的描写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翁卷(?~?),南宋诗人。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理宗淳祐间曾领乡荐,以布衣终。在南宋末年诗派中,翁卷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其诗学贾岛、姚合,苦意淬炼。在律诗中,翁卷尤注重中间四句的推敲,多写田园山水及隐居生活。代表作品有《乡村四月》《思远客》《送刘几道》《山中采药》等。著有《西岩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水跨三州地,苏州水最多”,开篇点明太湖的地理位置和规模。“水跨三州地”说明太湖水域跨越多个州,展现出其广阔的地域范围;“苏州水最多”则强调了苏州境内太湖水域的丰富,为读者勾勒出太湖浩渺的景象,为后文的抒情和描写奠定了基础。颔联“昔年僧为说,今日自经过”,通过今昔对比,增添了诗歌的沧桑感。“昔年僧为说”表明诗人过去曾听僧人讲述太湖,那时对太湖的认知仅停留在他人的描述中;“今日自经过”则说明诗人如今亲自经过太湖,实现了从听闻到亲历的转变,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时光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人生阅历的增加。颈联“亡国岂无恨,渔人休更歌”,由太湖之景联想到国家兴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亡国岂无恨”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灭亡的遗憾和愤慨,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渔人休更歌”则是诗人劝诫渔人不要唱那些可能引发伤感的歌,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尾联“洞庭山一抹,翠霭白云和”,描绘太湖洞庭山的美丽景色,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洞庭山一抹”形象地描绘出洞庭山在太湖中的形态,如同一抹青色点缀在湖面上;“翠霭白云和”则描写了翠绿的云雾和白色的云朵相互映衬的景象,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这一美景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翁卷《梦回》

下一篇:宋·翁卷《赠滕处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