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1
shí
tān
shēng
zhàn
fān
tiān
làng
yín
shān
tān
jīng
làng
fēng
jiān
tíng
tíng
xián

译文

水浪拍打着石滩,声音犹如战鼓般响亮,铺天盖地而来的海浪就像一座银色的拔地而起的山。天空中还刮着风下着雨,但鹭鸶却依然悠闲的独自站立着。

逐句剖析

"激石滩声如战鼓":水浪拍打着石滩,声音犹如战鼓般响亮,

# 滩声:浪潮拍打滩岸的声响。,激石:浪花冲击岸边的石头。

"翻天浪色似银山":铺天盖地而来的海浪就像一座银色的拔地而起的山。

# 翻天:形容浪涛之高。

"滩惊浪打风兼雨":天空中还刮着风下着雨,

"独立亭亭意愈闲":但鹭鸶却依然悠闲的独自站立着。

# 意愈闲:心意更加悠闲。,亭亭:孤直高洁的样子。,独立:单独站立。鹭鸶休栖时,一只脚钩缩着,一只脚着地站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鹭鸶》由北宋欧阳修创作。此为七言绝句,属咏物诗。诗中先以“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从听觉与视觉描绘出鹭鸶所处环境的喧闹与壮阔。接着“滩惊浪打风兼雨”进一步渲染环境恶劣。最后“独立亭亭意愈闲”刻画鹭鸶独立且闲适的形象。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借赞美鹭鸶在恶劣环境中保持高洁,抒发自身虽遭贬谪仍坚守内心清高的情感,意境开阔,格调高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鹭鸶》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由滁州调任扬州,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修建了“平山堂”。背堂远眺时,他看到一只鹭鸶。彼时欧阳修经历贬谪,仕途波折,眼前鹭鸶在喧闹环境中仍保持独立高洁的姿态,触动了他,于是写下一诗,借咏鹭鸶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鹭鸶所处的激浪拍石、风狂雨骤的喧闹环境,借鹭鸶在恶劣环境中仍独立闲适的形象,表达了对鹭鸶高洁品性的赞美,抒发诗人虽遭贬谪仍坚守内心清高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将滩声比作战鼓,浪色比作银山,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环境的喧闹与壮阔,从侧面烘托鹭鸶生存环境的恶劣。拟人:把鹭鸶当作人来写,“独立亭亭意愈闲”赋予鹭鸶独立、闲适的人格特点,借此表达诗人自身的精神追求。烘托:前三句通过描写激石滩声、翻天浪色、滩惊浪打风兼雨,营造出喧闹、恶劣的环境,与尾联鹭鸶“独立亭亭意愈闲”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鹭鸶的高洁与从容。

3. 分段赏析

“激石滩声如战鼓”,诗的首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把水浪拍打石头的声音比作战鼓雷鸣,形象地凸显出声音的响亮与水浪的磅礴气势,一个“激”字更是将水浪拍打石头时那激扬的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声响,感受到水浪的汹涌澎湃。“翻天浪色似银山”为第二句,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翻滚的海浪比作银色的山,不仅描绘出了海浪的壮观景象,还突出了鹭鸶栖息环境的壮美,从侧面巧妙地衬托出鹭鸶的高洁品质。这两句构成了工整的对仗,从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出了鹭鸶所处的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滩惊浪打风兼雨”是诗的第三句,继续对环境展开描写,进一步强调了滩头风浪交加、海浪汹涌的恶劣状况,让人觉得这样的环境似乎并不适合鹭鸶生存,这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的铺垫。“独立亭亭意愈闲”为尾联,此时鹭鸶的形象终于登场。“亭亭”这一叠词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展现出鹭鸶伫立在风浪边时高雅轻盈的体态,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依然高标独立,意态悠然闲适,以一种傲视惊涛恶浪、超然世外的姿态,展现出一种搏击风浪而无所畏惧的情怀,这恰恰是作者笑看人间风雨的宽广襟怀的真实表露。与王维的《栾家濑》中“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相比,二者所描绘的环境有相似之处,但鹭鸶(白鹭)的表现却大不相同。王维诗中的白鹭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惊复下”,而欧阳修笔下的鹭鸶却是闲适独立,这体现出宋人并不追求那种静谧环境中的禅意,而是更崇尚一种敢于直面风浪的精神。

4. 作品点评

《鹭鸶》整首诗前三句写景,每一句都如同一幅画,且一幅比一幅壮美昂扬、多姿多彩。在这样奇险的画面衬托下,第四句写鹭鸶平静悠闲的姿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宋人写景常常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通过江上景物的变化过程,成功地烘托出江上疾风暴雨的壮阔气氛。全诗四句四景,一句一转,却又能巧妙地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堪称宋代咏物诗的上乘之作,借咏鹭鸶这一在喧闹环境中仍保持高洁的鸟,抒发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希望保持内心清高的高尚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滩声、浪色、风雨,无疑是艰险的政治生活的暗示,也正是显示士之特立节操的好场景。被赋予了坚强而潇洒意态的鹭鸶,实是诗人一贯的坚定意念和雍容气度的体现。鸥鹭一类意象在古诗中本表现诗人们逍遥物外之趣,欧诗赋予其抗争之特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现代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黎烈南《物象 景象 意象 古典诗词丛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赠隐者》

下一篇:宋·欧阳修《憎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