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二岁而孤":范仲淹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
# 孤: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
"家贫无依":家里贫困没有依靠。
"少有大志":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
"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责任。
# 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
"发愤苦读":他发奋读书,
"或夜昏怠":有时晚上昏沉疲倦,
# 昏怠:昏沉困倦。,或:有时
"辄以水沃面":就用凉水洗脸。
# 沃:同“洗”,清洗。,以:用。,辄:往往,每每。
"食不给":有时连饭也吃不上,
# 给:供应。,食:吃饭。
"啖粥而读":就喝粥读书。
# 啖:喝。
"既仕":做官后,
# 既仕:考取功名后。
"每慷慨论天下事":常常情绪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
"奋不顾身":不顾及自身的安危。
"乃至被谗受贬":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
# 谗:说别人坏话。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从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仲淹刻苦自励":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
"食不重肉":吃东西不多吃肉,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
# 妻子:妻子与孩子。
"常自诵曰":他经常自己吟诵说:“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传记的短文,也是一篇展现人物志向与生平事迹的文章。它描绘了范仲淹二岁丧父、家境贫寒却胸怀大志,将天下兴衰视为己任,发愤苦读的少年时光。讲述他入仕后,每次都慷慨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即便遭受谗言被贬谪至邓州,依然坚持刻苦自励,生活节俭。文章通过这些内容,体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与伟大情怀,塑造出一位心系天下、品德高尚的士人典范。
2. 写作手法
引用:结尾引用范仲淹“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范仲淹的形象更加鲜明,也让读者对他的志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面描写:通过“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等语句,直接描写范仲淹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奋苦读的事迹,以及他在仕途中慷慨论事、奋不顾身的行为,生动地展现出他的志向与品格。侧面描写:“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范仲淹因直言不讳地谈论天下事,得罪了一些人,从而遭到谗言陷害被贬官。这种仕途上的挫折,从侧面烘托出他敢于直言、心系天下的高尚品格。他没有因为可能面临的仕途风险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责任,反而始终坚持以天下为己任,即使遭受贬谪也毫不退缩,这更凸显了他的坚定和执着。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点明范仲淹幼年境遇,“二岁而孤,家贫无依”,简洁叙述其艰难身世,为后文写他的志向与努力做铺垫。接着描述他年少时的志向与刻苦,“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生动展现其勤奋与坚韧。“既仕”之后,“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体现他入仕后积极担当的态度。“乃至被谗受贬”,讲述其仕途挫折,但“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表明他即便身处逆境,仍坚守自我。最后以其名言“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收束,升华其思想境界,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范仲淹伟大的家国情怀与高尚品质贯穿一生。
4. 作品点评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一文虽篇幅简短,却意义非凡。它以平实质朴的语言,生动呈现了范仲淹刻苦学习、逆境成才的历程,此为其写作特色。透过这一历程,读者能清晰洞察范仲淹成长为刚直不阿、体恤民情、为政清廉忠臣的缘由,领略其高尚品格的塑造过程。文中最引人瞩目的亮点,当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虽源自《岳阳楼记》,却在此处深刻揭示主题、点明中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范仲淹伟大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