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四年秋":庆历四年的秋天,
"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
# 宛陵:今天安徽宣城,梅尧臣的故乡。
"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
# 内:指自己的妻子。
"吾妻谢氏亡矣":我的妻子谢氏死了。”
"丐我以铭而葬焉":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
# 丐:指乞求,请求。
"予未暇作":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居一岁中":过了一年,
"书七八至":他写了七八封书信来,
# 书:指梅的来信。
"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
"且曰":并且说:“
"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
# 讳涛:人名,字济子,富阳人,累官西京留守御史台,太子宾客。,太子宾客:官员名,为东宫官员之一。
"希深之妹也":希深的妹妹。
# 希深:人名,指谢希深,以文学知名,累官至兵部员外郎,封阳夏男。
"希深父子为时闻人":希深父子当时都是举世闻名的人,
"而世显荣":世家荣耀。
"谢氏生于盛族":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
"年二十以归吾":她二十岁嫁给了我,
#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作归。
"凡十七年而卒":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
"卒之夕":死的时候,
"敛以嫁时之衣":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
# 敛:通“殓”,指给死者穿衣入棺。
"甚矣吾贫可知也":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从这事上)知道了。
"然谢氏怡然处之":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
"治其家":治理家庭,
"有常法":有她自己的办法,
"其饮食器皿":家里的饮食器皿,
"虽不及丰侈":虽然不是很多,
"而必精以旨":但饭菜一定做得精细又有味;
"其衣无故新":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
"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并缝补得整整齐齐;
# 浣濯:指清洗、洗涤。
"所至官舍虽卑陋":所居住的房舍虽然简陋卑微,
"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
"其平居语言容止":她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
"必怡以和":都很和悦从容。
"吾穷于世久矣":我这一世贫穷困苦由来已久,
"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外出时有幸能与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
"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回家则能见到妻子的淡静怡然从而忘掉烦恼忧愁。
"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
"抑吾妻之助也":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吾尝与士大夫语":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
"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
# 户屏:门户、屏风。
"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过后,她对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坏,
# 贤否:指好坏。
"及时事之得失":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作出评价,
"皆有条理":都评说得有条有理。
"吾官吴兴":我在吴兴做官,
"或自外醉而归":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
# 或:有时。
"必问曰":她一定会问:
"‘":‘
"今日孰与饮而乐乎":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
# 孰与:孰与,即与孰。孰在这里指“谁”的意思。
"’":’
"闻其贤者也则悦":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
# 悦:高兴。,其:代词,指贤能的人。
"否":如果不是,
"则叹曰":就感叹道:
"‘":‘
"君所交皆一时贤隽":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
"今与是人饮而欢耶":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
"是岁南方旱":这一年,南方大旱,
# 是岁:指庆历四年,两浙、淮南、江南均大旱。
"仰见飞蝗而叹曰":她仰头看见飞蝗而感叹说:
"‘":‘
"今西兵未解":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
# 今西兵未解:指当时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
"天下重困":天下苍生赋税很重、生活困难,
"盗贼暴起于江淮":盗贼又在江淮地区强势出来作乱,
"而天旱且蝗如此":而且天又大旱、飞蝗灾害又来。
"我为妇人":我作为妇人,
"死而得君葬我":死了还得能有夫君埋葬我,
"幸矣":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
"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她之所以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
"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多才能如此。
# 性识:指见识。
"呜呼":哎!
"其生也迫吾之贫":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
"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
"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
# 著其不朽:表彰她的不朽。
"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而且她的平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珍贵的;
"殁而得此":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铭,
"庶几以慰其魂":希望能以此安慰她的灵魂,
"且塞予悲":而且弥补我的悲痛。
# 塞:弥补。
"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这是我经常向您请求为她写墓志铭的原因啊。”
"若此":像这种情况,
"予忍不铭":我能忍心不写吗。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分段赏析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是墓志铭的缘起。欧阳修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撰写墓志铭的背景:好友梅圣俞因妻子谢氏离世悲痛不已,多次恳请自己为谢氏作铭,足见梅圣俞对妻子的深情以及对墓志铭的重视,也为全文奠定了哀悼的基调。“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至“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介绍谢氏的出身与家境。谢氏出身于盛族,是太子宾客谢涛之女、谢希深之妹,家族显赫荣耀。但她嫁入梅家后,家庭贫困,去世时只能用嫁时之衣入殓。然而面对贫困,谢氏却能“怡然处之”,一个“怡然”凸显出她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与优渥的出身形成鲜明对比,更见其品格之高尚。“治其家,有常法”至“必怡以和”描述谢氏的持家之道与日常修养。她治家有常法,饮食器皿虽不丰侈但必精于旨,衣物无论新旧必浣濯缝纫洁且完,所居官舍虽卑陋但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这一系列细节从饮食、衣着、居住环境、言行举止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谢氏持家严谨、井井有条,且为人温和有礼的形象,刻画了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形象。“吾穷于世久矣”至“抑吾妻之助也”体现谢氏对丈夫的慰藉与支持。梅圣俞久处困境,在外与贤士大夫交游为乐,归家见谢氏“怡怡”之态便忘其忧,且认为自己能不因富贵贫贱累心,得益于妻子的帮助。这里将梅圣俞的“穷”与谢氏的“怡怡”相呼应,突出了谢氏在精神上给予丈夫的慰藉,是丈夫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重要支撑,展现了夫妻间相互扶持的深情。“吾尝与士大夫语”至“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展现谢氏的才识与见识。她常从户屏窃听丈夫与士大夫的谈话,能准确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得失,且有条理;对丈夫交友情况十分关注,闻贤者则悦,非贤者则叹;面对南方旱蝗、西兵未解等时事,能忧国忧民,深知自身作为妇人能得丈夫安葬已属幸运。这些内容打破了传统对女性“无才便是德”的刻板印象,凸显了谢氏见识卓越、明事理、关心时事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至“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表达梅圣俞的悲痛与请铭缘由。谢氏生前受困于贫困,死后也无法厚葬,梅圣俞认为唯有文字可使其不朽,且谢氏平生尤知文章可贵,故恳请欧阳修作铭,以慰其魂、塞己悲。这一段情真意切,既饱含对妻子一生贫苦的愧疚与悲痛,也体现了对妻子知文重文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了夫妻之情,同时也点明了撰写墓志铭的意义。
下一篇:宋·欧阳修《句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