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1
qiū
shuǐ
chéng
qīng
jiàn
máo
jǐn
lín
xíng
chù
shuǐ
wén
yáo
àn
biān
rén
yǐng
jīng
huán
shí
xiàng
绿
shēn
chù
tiào

译文

秋日荷塘清澈见底致使水底纤细的毛发都清晰可见,鱼儿在水中自在地游动所过之处留下道道波纹。游到岸边的鱼儿见到水中人影,受惊后立刻回转身去,有的鱼儿高高跃起奋力跳向荷花掩映的水塘深处。

逐句剖析

"秋水澄清见发毛":秋日荷塘清澈见底致使水底纤细的毛发都清晰可见,

"锦鳞行处水纹摇":鱼儿在水中自在地游动所过之处留下道道波纹。

# 处:一作“慢”

"岸边人影惊还去":游到岸边的鱼儿见到水中人影,受惊后立刻回转身去,

# 岸边人影惊还去:鱼游至岸边,见水中人影,受惊回头游去。

"时向绿荷深处跳":有的鱼儿高高跃起奋力跳向荷花掩映的水塘深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鱼》宋代欧阳修所作,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水游鱼图。开篇 “秋水澄清见发毛”,用夸张手法极写秋水澄澈,清到能看见毛发,为后文鱼儿的活动提供了澄澈的背景。“锦鳞行处水纹摇”,细致展现了色彩斑斓的鱼儿游动时,水面随之泛起轻柔涟漪的动态画面,尽显悠然自在。后两句 “岸边人影惊还去,时向绿荷深处跳”,笔锋一转,描述岸边人影惊动了鱼儿,它们匆忙躲向绿荷深处。这一细节既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性,又巧妙地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氛围。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地呈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趣味,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景观的由衷喜爱与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鱼》一诗,乃欧阳修于宝元二年,在乾德任上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秋水澄清见发毛”通过对秋水清澈程度的细节刻画,让读者仿若能透过诗句看到那清透的水面,甚至能想象到在这样清澈的水中,微小物体都清晰可见的画面,为后文鱼儿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与画面感。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鱼儿游动、受惊跳跃等动态描写,又有秋水澄清这样的静态描写。静态的秋水为动态的鱼儿提供了稳定的背景,动态的鱼儿又为静态的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动静相互映衬,使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首句“秋水澄清见发毛”,运用夸张手法,极言秋水清澈程度,仿若能将发丝般细微之物看得清清楚楚,澄澈的水面如同一面镜子,为整首诗营造出空灵、纯净的氛围,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锦鳞行处水纹摇”,将视角聚焦于水中的鱼儿。“锦鳞”形象描绘出鱼儿色彩斑斓、身姿矫健,它们在水中自在游动,每一次摆动都让水面泛起轻柔涟漪,一个“摇”字,生动展现鱼儿游动时的动态美,让原本静态的画面鲜活起来,使读者仿若能看到鱼儿嬉戏的欢快场景。后两句“岸边人影惊还去,时向绿荷深处跳”别有趣味。岸边突然出现的人影打破平静,鱼儿瞬间受惊,慌乱地向绿荷深处逃窜。“惊”字精准捕捉鱼儿受惊的瞬间反应,凸显其机警;“跳”字则将鱼儿逃窜时的急切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鱼儿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环境原本的静谧,巧妙展现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互动。整首诗用词质朴,通过对秋水、鱼儿、人影、绿荷等意象的精心组合,构建出清新、和谐且充满动感的意境,将自然之美与生命活力完美融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让读者沉浸于这份来自自然的纯净与美好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清商怨·关河愁思望处满》

下一篇:宋·欧阳修《渔家傲·为爱莲房都一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