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wéi
jūn
dào
shi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1
wéi
dào
shì
sān
chǐ
qín
zhōng
yǒu
wàn
qióng
yīn
yīn
shí
shàng
xiè
liú
shuǐ
xiè
zhī
jié
yóu
yuán
shēn
tán
suī
zài
zhǐ
shēng
zài
tīng
ěr
ér
xīn
xīn
xíng
hái
wàng
jué
tiān
bái
chóu
yún
yīn

译文

无为军的道士有一把三尺长的琴,琴里面蕴含着从古到今无穷无尽的美妙音乐。那琴声就如同在石头上流淌的流水,流淌不尽是因为源头深厚。弹琴虽然是手指在拨动琴弦,但声音的关键在于心意的传达,听琴不能仅仅用耳朵,而应该用心去感受。当领会到音乐的心意后就会忘却自身的存在,甚至都没有察觉到天地间的白日仿佛被愁云笼罩而变得阴沉。

逐句剖析

"无为道士三尺琴":无为军的道士有一把三尺长的琴,

"中有万古无穷音":琴里面蕴含着从古到今无穷无尽的美妙音乐。

"音如石上泻流水":那琴声就如同在石头上流淌的流水,

"泻之不竭由源深":流淌不尽是因为源头深厚。

"弹虽在指声在意":弹琴虽然是手指在拨动琴弦,但声音的关键在于心意的传达,

"听不以耳而以心":听琴不能仅仅用耳朵,而应该用心去感受。

"心意既得形骸忘":当领会到音乐的心意后就会忘却自身的存在,

"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甚至都没有察觉到天地间的白日仿佛被愁云笼罩而变得阴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无为军李道士二首(其一)》是北宋欧阳修创作的七言古诗。诗中欧阳修描绘无为军李道士的三尺琴,以“音如石上泻流水”比喻琴声,强调弹琴在意、听琴用心。运用比喻、直抒胸臆和烘托手法,展现李道士高超琴艺,表达对其琴艺的赞美及对音乐艺术能达忘我境界的感慨。语言质朴有韵味,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体现欧阳修对艺术的见解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把李道士的琴声比作石上流淌的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琴声的连绵不绝和美妙动听,同时暗示了李道士琴艺的深厚底蕴。直抒胸臆:“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弹琴和听琴的理解,强调了心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使读者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的观点。烘托:“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通过描写听琴达到忘我的境界,连天地白日都仿佛被愁云笼罩,从侧面烘托出李道士琴艺的感染力之强,能让人沉浸其中,忘却自我。

2. 分段赏析

“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一二句开篇点题,介绍了无为军的李道士有一把三尺琴,强调琴中蕴含着无尽的音,为后文对琴声的描写和对音乐境界的阐述做铺垫。“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三四句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石上流水,形象地描绘出琴声的特点,同时暗示李道士琴艺的深厚,使读者对琴声有更直观的感受。“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五六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弹琴和听琴的独特见解,指出弹琴的关键在于心意的传达,听琴也不能仅仅用耳朵,而要用心去体会,深化了诗歌的内涵。“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七八句进一步描述当用心领会到音乐的真谛时,会达到形骸忘我的境界,甚至连周围的天地白日都仿佛被愁云笼罩,从侧面突出了李道士琴艺的高超和音乐的感染力,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雪晴》

下一篇:宋·欧阳修《渔家傲·十二月严凝天地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