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zhì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shū
yún
jīn
shì
mèng
xiǎo
míng
zhōng
jiā
huò
sān
shēng
jié
nián
chóu
liǎng
dōng
jiāng
shān
xiǎo
cǎo
shuāng
xuě
jiàn
sōng
chūn
méng
quán
yān
wàn
chóng

译文

写下今日发生的事情,梦中被破晓的钟声惊醒。家庭遭遇的祸患如三生劫难,岁月忧愁中已度过两度寒冬。江山大地缺乏小草的生机,霜雪之中可见一株孤松挺立。春色仿佛藏在蒙泉深处,烟雾笼罩的荒草有千万重。

逐句剖析

"书云今日事":写下今日发生的事情,

"梦破晓鸣钟":梦中被破晓的钟声惊醒。

"家祸三生劫":家庭遭遇的祸患如三生劫难,

"年愁两度冬":岁月忧愁中已度过两度寒冬。

"江山乏小草":江山大地缺乏小草的生机,

"霜雪见孤松":霜雪之中可见一株孤松挺立。

"春色蒙泉里":春色仿佛藏在蒙泉深处,

"烟芜几万重":烟雾笼罩的荒草有千万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至》是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质朴的笔触将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深度融合。诗中先从冬日清晨被钟声惊醒的日常场景切入,继而转入对家庭连遭劫难的沉痛追述,借“两度冬”暗指国破后被囚的岁月里,愁绪如寒冬般漫长难捱。后两联以自然界的荒芜与坚韧形成鲜明对照:用江山草木凋零的衰败景象喻指战乱后家国的残破,又以霜雪中孤松的傲然挺立自喻坚守气节的孤高;结句以蒙泉深处的春色象征渺茫的复国希望,以烟芜重重的意象渲染理想实现之艰难,在沉郁的基调中暗藏对光明的期盼。全诗语言凝练含蓄,于纪实性的描写中饱含血泪深情,将亡国之痛、气节之守与命运之思熔铸一炉,兼具史诗的厚重感与文人诗的抒情性,尽显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书云今日事”,开篇平淡起笔,“书云”原指古代观察天象以占吉凶并记录,在宋时多用来指冬至,诗人文天祥在此暗示今日是冬至这个特殊的日子,他将当天发生的事情书写记录下来。“梦破晓鸣钟”则是写自己在睡梦中被破晓的钟声惊醒。简单两句,以日常起居入诗,看似寻常,却在平淡之中透露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也隐约流露出一种被外界惊扰的无奈与怅惘。“家祸三生劫”,诗人直抒胸臆,沉痛地诉说家庭遭遇的灾祸犹如历经三生的劫难。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母亲与儿子离世,妻子也被元兵俘虏,家庭支离破碎,这对他而言是沉重的打击,“三生劫”形象地描绘出灾祸的深重与绵延不绝。“年愁两度冬”进一步表达岁月忧愁,此时距离南宋灭亡已有两年,诗人被软禁在元大都,这两年的时光里,忧愁如影随形,每一年都仿佛是寒冬,饱含着他对家国命运的担忧以及自身遭遇的哀伤,借家事与国事的相互映照,凸显出他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痛苦。“江山乏小草”描绘出一幅冬日里江山衰败、缺乏生机的景象,百草凋零,不见嫩绿的小草,寓意着国家在战争的创伤下,民生凋敝、百业萧条,一片荒芜。“霜雪见孤松”笔锋一转,在霜雪交加的恶劣环境中,唯有孤松傲然挺立,它象征着诗人自己,即便身处困境,周围一片衰败,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气节与信念,不向命运低头,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情景交融,尽显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坚守。“春色蒙泉里”,诗人将希望寄托于春色,可这春色却仿佛被蒙在泉水深处,难以寻觅,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国家复兴的向往,但又深知前路漫漫,希望渺茫。“烟芜几万重”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迷茫与压抑的氛围,烟雾笼罩下的荒草重重叠叠,如同横亘在诗人与理想之间的重重阻碍,暗示着复国之路困难重重,尽管如此,诗人仍未放弃心中的那一丝期盼,在绝望中饱含希望,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见艾有感》

下一篇:宋·文天祥《入狱第九十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