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ú
jīng
tài
yǎng
wàng
kuài
gǎn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shū
shēng
céng
yōng
yóu
zhuàng
chǐ
qún
ér
gòng
shù
xiáng
hàn
jié
huí
dēng
kuài
chǔ
qiú
jīn
guò
chéng
jiāng
dān
xīn
gǎi
jūn
chén
qīng
lèi
nán
wàng
bāng
wéi
yǒu
xiāng
rén
zhī
shòu
xià
wéi
jué
zuò
péng
chuāng

译文

读书人曾经拥有碧油装饰的军帐,以和那些小人一起竖起降旗为耻辱。持着汉节曾几次登上快阁,如今身为楚囚渡过清澈的江水。赤诚的心不改变君臣间的情谊,清澈的泪水难忘生养自己的国家。只有同乡人知道我日渐消瘦,放下帷幕绝食坐在简陋的蓬窗前。

逐句剖析

"书生曾拥碧油幢":读书人曾经拥有碧油装饰的军帐,

# 拥碧油幢:拥皇攀,指在京做相。碧油懂,青碧色的油篷车,指宫车。

"耻与群儿共竖降":以和那些小人一起竖起降旗为耻辱。

# 竖降:竖起降旗。,群儿:众小人。

"汉节几回登快阁":持着汉节曾几次登上快阁,

"楚囚今度过澄江":如今身为楚囚渡过清澈的江水。

"丹心不改君臣谊":赤诚的心不改变君臣间的情谊,

# 君臣谊:君臣之义。

"清泪难忘父母邦":清澈的泪水难忘生养自己的国家。

# 父母邦:即父母国,指祖国,也指故乡。

"惟有乡人知我瘦":只有同乡人知道我日渐消瘦,

# 乡人:家乡的人,同乡。这里指邓刻。,有:四库本作恐

"下帷绝粒坐蓬窗":放下帷幕绝食坐在简陋的蓬窗前。

# 绝粒:不沾米粒,绝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是宋末元初文天祥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诗。文天祥与邓剡一道被押北上,五月底至泰和,写下这首诗。诗人此时已绝食五天,希望能死在故乡。诗歌以直抒胸臆为主,结合叙事,抒写了自己耻于投降的决心和意志,充分表达了对故国的耿耿忠心和对故乡的款款深情。“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一联,显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和气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创作的缘由是被押北上途中经过泰和,作者的经历为与邓剡一同被押,文天祥写了这首诗,他希望能死在故乡,当时已绝食五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国题材诗。介绍了文天祥与邓剡被押北上至泰和时所作的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绝食五天盼死故乡的经历,体现了他耻于投降的决心,营造出对故国和故乡的深厚情感氛围,表达了其爱国精神与气节。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君臣情谊的坚守和对故乡的眷恋,直白地表达出对故国的忠心与爱国气节。

3. 分段赏析

首联“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书生”指诗人自己,“碧油幢”是古代将军的营帐,此句回忆自己曾领兵作战的经历;“群儿”指投降的人,“耻”字直接表达了对投降行为的鄙视,展现了诗人坚守气节、不愿与投降者同流合污的态度,开篇便奠定了全诗忠贞不屈的基调。颔联“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汉节”象征忠诚,写诗人曾持守忠诚多次登上快阁;“楚囚”自比被囚之人,“度澄江”写出如今被押送的处境。前后对比,既显过去的坚守,又露当下的悲愤,将个人遭遇与家国命运相连。颈联“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丹心”直抒胸臆,表明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始终不变;“清泪”与“父母邦”结合,写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两句对仗工整,将忠贞与思乡之情融合,情感真挚而强烈,是诗人内心的直白倾诉。尾联“惟有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惟有乡人知我瘦”写出只有同乡了解自己因忧国忧民而日渐消瘦,暗含孤独与无人理解的悲苦;“下帷绝粒坐蓬窗”描绘在简陋环境中绝食坚守的情景,以细节展现其不屈的意志,让悲愤与忠贞的情感更显具体可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二拍》

下一篇:宋·文天祥《发高沙 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