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jiào
shōu
zhàng
jiāng
biān
xiàng
shā
zhe
biān
jiù
duó
gōng
páo
kōng
xīn
shí
gōng
fàn
bǎo
mián
chéng
qià
qiū
tiān
bàn
rén
yǐng
yuè
bèi
yuán
yóu
shì
jiāng
nán
jiā
pái
huái
jiǔ
kàn
cāng
tiān

译文

中秋节不让我在瘴疠的江边安葬,用鞭子驱赶向着那北方的沙漠之地前行。曾经失去了官职,如今空有虚名,如今享用官饭却独自入眠。这旅途行程正走到秋天时间的一半,人的身影哪里比得上那比人还要圆满许多的月亮呢。这里依旧是那风景优美的江南好地方,来回踱步,举起酒杯望着苍天。

逐句剖析

"不教收骨瘴江边":中秋节不让我在瘴疠的江边安葬,

# 瘴江:南方有瘴毒如瘴海广大,江西、福建、广东等所在低湿多瘴气,所以称呼做“瘴江”。

"驱向胡沙着去鞭":用鞭子驱赶向着那北方的沙漠之地前行。

"旧夺宫袍空独步":曾经失去了官职,如今空有虚名,

# 独步:文天祥21岁中状元。,宫袍:古代官员的礼服。

"新餐宫饭饱孤眠":如今享用官饭却独自入眠。

# 餐:一作食。

"客程恰与秋天半":这旅途行程正走到秋天时间的一半,

"人影何如月倍圆":人的身影哪里比得上那比人还要圆满许多的月亮呢。

# 何如:如何,怎么样。,人影:人的身影。

"犹是江南佳丽地":这里依旧是那风景优美的江南好地方,

"徘徊把酒看苍天":来回踱步,举起酒杯望着苍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是南宋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写诗人本不应死在瘴江边,却被驱往胡地,对比当下孤独处境,中秋时节更添思乡愁绪,感慨家人离散,只能对天饮酒。首联写诗人被驱赶至胡地,无奈远离故土,饱含对命运遭际的愤懑。颔联以今昔境遇对比,凸显人生起伏,传达出孤寂与命运无常之叹。颈联借中秋旅途之景,以月圆衬人单,抒发浓郁的思乡与孤独之情。尾联于江南故地徘徊饮酒望天,尽显对家国身世的复杂愁绪与无奈。全诗展现了文天祥在困境中的心境,体现其坚贞气节与复杂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乡思亲、感怀身世的抒情诗。诗中描绘诗人被迫离开故土、身处困境的遭遇,追忆往昔荣耀,感慨当下独步孤眠的寂寥。借中秋时节客居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愁绪,以及对家人离散的悲叹,同时蕴含着对自身坎坷命运和国家局势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诗人描述自己漂泊的旅程恰逢秋天过半之时,以“秋天半”点明时节。中秋本是月圆人团圆之际,通过描绘中秋之月的圆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自己孤身一人、形单影只的处境,借景抒情,强化了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对比:“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宫饭饱孤眠”,将往昔中状元后身着宫袍独步青云的荣耀场景,与如今虽能吃饱监牢饭却只能孤独入眠的凄凉处境进行对比。“旧”与“新”、“独步”的得意与“孤眠”的落寞,鲜明的反差凸显出诗人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深刻地表达出其对命运无常的悲叹以及内心的孤寂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不教收骨瘴江边,驱向胡沙着去鞭”,化用韩愈诗句,诉说自己不能死于南方故土,反被驱向北方沙漠的悲惨遭遇,直抒被囚的无奈与悲愤,奠定全诗沉郁基调。颔联:“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宫饭饱孤眠”,以“旧”“新”对比,昔日高中状元身着宫袍的荣耀与如今身为囚徒吃元人“官饭”、孤独入眠的凄凉形成鲜明反差,“饱孤眠”三字更是将这种无奈与愁苦渲染到极致。颈联:“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诗人被押解的行程恰至中秋,目睹天上月圆,想到家人妻死子亡、女儿被掳为奴,自己形单影只,发出人不如月团圆的喟叹,借景抒情,将孤独、思乡与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尾联:“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身处曾经繁华的江南,却已国将不国,诗人只能徘徊着举杯对天,向天叩问命运,表达对南宋灭亡的悲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南华山》

下一篇:宋·文天祥《题陈正献公六梅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