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收骨瘴江边":中秋节不让我在瘴疠的江边安葬,
# 瘴江:南方有瘴毒如瘴海广大,江西、福建、广东等所在低湿多瘴气,所以称呼做“瘴江”。
"驱向胡沙着去鞭":用鞭子驱赶向着那北方的沙漠之地前行。
"旧夺宫袍空独步":曾经失去了官职,如今空有虚名,
# 独步:文天祥21岁中状元。,宫袍:古代官员的礼服。
"新餐宫饭饱孤眠":如今享用官饭却独自入眠。
# 餐:一作食。
"客程恰与秋天半":这旅途行程正走到秋天时间的一半,
"人影何如月倍圆":人的身影哪里比得上那比人还要圆满许多的月亮呢。
# 何如:如何,怎么样。,人影:人的身影。
"犹是江南佳丽地":这里依旧是那风景优美的江南好地方,
"徘徊把酒看苍天":来回踱步,举起酒杯望着苍天。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乡思亲、感怀身世的抒情诗。诗中描绘诗人被迫离开故土、身处困境的遭遇,追忆往昔荣耀,感慨当下独步孤眠的寂寥。借中秋时节客居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愁绪,以及对家人离散的悲叹,同时蕴含着对自身坎坷命运和国家局势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诗人描述自己漂泊的旅程恰逢秋天过半之时,以“秋天半”点明时节。中秋本是月圆人团圆之际,通过描绘中秋之月的圆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自己孤身一人、形单影只的处境,借景抒情,强化了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对比:“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宫饭饱孤眠”,将往昔中状元后身着宫袍独步青云的荣耀场景,与如今虽能吃饱监牢饭却只能孤独入眠的凄凉处境进行对比。“旧”与“新”、“独步”的得意与“孤眠”的落寞,鲜明的反差凸显出诗人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深刻地表达出其对命运无常的悲叹以及内心的孤寂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不教收骨瘴江边,驱向胡沙着去鞭”,化用韩愈诗句,诉说自己不能死于南方故土,反被驱向北方沙漠的悲惨遭遇,直抒被囚的无奈与悲愤,奠定全诗沉郁基调。颔联:“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宫饭饱孤眠”,以“旧”“新”对比,昔日高中状元身着宫袍的荣耀与如今身为囚徒吃元人“官饭”、孤独入眠的凄凉形成鲜明反差,“饱孤眠”三字更是将这种无奈与愁苦渲染到极致。颈联:“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诗人被押解的行程恰至中秋,目睹天上月圆,想到家人妻死子亡、女儿被掳为奴,自己形单影只,发出人不如月团圆的喟叹,借景抒情,将孤独、思乡与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尾联:“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身处曾经繁华的江南,却已国将不国,诗人只能徘徊着举杯对天,向天叩问命运,表达对南宋灭亡的悲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上一篇:宋·文天祥《南华山》
下一篇:宋·文天祥《题陈正献公六梅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