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hǎi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tuán
dàng
yàng
shuǐ
jīng
pán
pàn
qīng
tiān
zuò
lán
zhuó
piān
zhōu
liǎo
ài
fēn
míng
biàn
便
zuò
hùn
lún
kàn
shuǐ
tiān
kōng
míng
biàn
便
chéng
chá
shàng
tài
qīng
ài
dōng
nán
hǎi
yóu
jué
guàn
píng
shēng

译文

海面如荡漾的水晶圆盘,四周青天垂落似围栏。乘坐我的小船一望无碍,分明已与混沌天地共融观。水天澄澈如玉般空明,恍若乘木筏直上云霄间。最爱东坡“南海”诗句,此游之奇绝,此生再无这般!

逐句剖析

"一团荡漾水晶盘":海面如荡漾的水晶圆盘,

"四畔青天作护阑":四周青天垂落似围栏。

# 护阑:保护性的栅栏。

"著我扁舟了无碍":乘坐我的小船一望无碍,

# 著我扁舟了无碍:乘坐我的小船一望无碍。

"分明便作混沦看":分明已与混沌天地共融观。

# 混沦:形容波浪相激翻动的样子。这里形容“极目皆水,水外惟天”的海洋景观。

"水天一色玉空明":水天澄澈如玉般空明,

# 玉空明:象玉质那般透明。,水天一色: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便似乘槎上太清":恍若乘木筏直上云霄间。

# 太清:天际。,乘槎:据《博物志》记载,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去,不误日期;有人乘浮槎上天。槎,浮于水的木。

"我爱东坡南海句":最爱东坡“南海”诗句,

"兹游奇绝冠平生":此游之奇绝,此生再无这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海二首》是南宋文天祥所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文天祥在他一生中,晚期所写的诗歌,忠于史实,高于生活,既是他战斗生活的真实反映,又是他爱国思想的艺术体现。这两首诗是文天祥在出海航行时所作的诗歌,作者借赞颂大海来抒写自己急盼南归的一腔豪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上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抱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出海二首》创作于德祐二年(1276年)闰三月二十二日,当时文天祥身处海舟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行旅抒情诗。这两首七绝在主旨上是一致的:都表达了诗人急切盼望早日南归,继续领兵抗击元军,以期实现宋室中兴的愿望。不过,若将它们分别来看,每首诗在构思和布局上各有侧重;而将二者合起来看,又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珠联璧合的美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一团荡漾水晶盘,四畔青天作护阑”,诗人描绘了大海的壮阔与美丽,通过这种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开阔与舒畅,同时也隐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水天一色玉空明,便似乘槎上太清”,诗人以水天一色的美景,抒发了自己泛海南下、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用典:“便似乘槎上太清”:引用了张华《博物志》中乘槎上天河的典故。原典故讲的是海与天上银河相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去,可乘而至之。诗人在此处使用此典故,将自己出海的经历比作乘坐浮槎登上天空,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象征:诗中“水晶盘”象征广阔无垠的海面,“青天作护阑”以青天象征守护与庇佑;“玉空明”象征纯净澄澈的水天境界,“乘槎上太清”将乘船出海比作登天,象征对自由、超脱境界的向往,借这些意象含蓄表达诗人心境与追求。情景交融:整首诗情景交融,不可分离。诗人将自身的情感与眼前的自然景色紧密相连,通过对出海景象的生动描绘,将自己的豪迈情怀和坚强意志自然地融入其中。比如“一团荡漾水晶盘,四畔青天作护阑”,不仅描绘出海面的壮美景色,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豁达与开阔。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借景寓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的前两句意境开阔,色彩绚丽,展现出大海的壮美与浩瀚;后两句则直抒胸臆,豪情满怀。然而,整首诗的情与景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首句“一团荡漾水晶盘”,是诗人对大海的生动描绘。当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时,只见水天一色,浩瀚无垠,令人心旷神怡。诗人不禁惊叹:多么壮观的大海啊!这种强烈的情感爆发,与诗人当时的处境密切相关。此前,文天祥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逃亡和忐忑不安的心理煎熬,如今在海上,一切恐惧和不安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悦之情。微波荡漾的海面,一碧万顷,浩淼无垠,宛如一个巨大的水晶圆盘,周围青天环绕,仿佛是为这大玉盘镶嵌的护槛。这不仅是对大海的赞美,更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第三句“著我扁舟了无碍”,诗人将视线从天边拉回到眼前,从描绘大海转向描写小舟。在这辽阔的海面上,诗人的一叶扁舟显得微不足道,却也毫无阻碍,仿佛与大海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诗人巧妙地将视角转换,为最后一句“分明便作混沦看”做铺垫。诗人将眼前的碧波荡漾、天水分明的景色,想象成波涛翻滚的海面,暗喻自己即将投身抗元斗争,掀起更大的波澜。这种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手法,使情感与景物相互交融。从首句的“一团荡漾”到末句的“混沦看”,诗人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展现了内心情感的转变。“混沦看”三字是力量与信念的象征,寄托了诗人继续抗元的决心和振兴宋室的宏愿。事实证明,文天祥在闰三月三十日抵达南宋控制区后,便如蛟龙归海、猛虎还山,继续率兵转战多地,践行了他的誓言。从全诗来看,“混沦看”是点睛之笔,既传形又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第二首诗与第一首在情与景上基本相似,但在构思和表达上各有侧重。这首诗更注重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与眼前现实相结合,使内涵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远,情感特色也更加鲜明。诗的首句“水天一色玉空明”,描绘了一幅气象寥廓、海天相映的画面。诗人从近到远、从俯到仰,展现了碧水万顷、碧空万里、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色,宛如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此情此景,不仅象征着诗人明快舒展的情感,也体现了他开阔坦荡的胸怀。诗人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不禁心驰神往,仿佛置身于神话之中。“便是乘槎上太清”一句,化用了张华《博物志》中海边居民八月乘槎上天河的典故,杜甫也曾用此典故表达急于赴任的心情。文天祥则借此典故,抒发了自己泛海南下、归心似箭的急切愿望。或许是因为泛海时的情景交融,诗人想起了苏轼当年泛海北归的情景,他的诗句如海潮般涌上心头。“我爱东坡南海句”成为全诗的关键,承上启下。苏轼的“兹游奇绝冠平生”并非单纯描绘自然景观,而是抒发了他获赦北归的复杂心情。文天祥引用此句,既赞美了大海的奇绝景色,也表达了自己从虎口脱险到出海的跌宕经历,这些经历都是他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奇绝”之事。

4. 作品点评

《出海》二首在内容与形式上紧密相连、相得益彰,看似浅显易懂,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令人回味无穷。无论是抒情之语还是写景之句,都极具韵味,值得细细品味。这两首诗不仅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大海的壮丽景色,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更能激发人们内心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们堪称文天祥直抒胸臆、以笔抒情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下一篇:宋·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