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o
shí
yuè
zhì
yān
yuè
àn
yǒu
gǎn
ér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liáo
yáng
diàn
殿
shàng
huáng
jīn
luò
diān
shēn
jiào
zhōng
piān
liú
kūn
qiú
fáng
yín
shēng
qián
jiàn
chā
miàn
zhǐ
yīn
xīn
wàn
fēng
shā
zhī
jìn
shuí
rén
huì
guǎng
广
líng
yīn

译文

曾于寥阳殿上踏过黄金般的尊贵之路,如今一朝失足,如坠深渊,跌入地狱般困厄。即便身陷苏武般的地窖囚禁,仍甘愿静卧,在刘琨的牢狱中,不妨吟诗自持。生前已目睹如夜叉般狰狞的苦难,赴死却因怀菩萨心肠而从容。万里风沙中,知交零落殆尽,谁又能领会我如广陵绝响般的遗志。

逐句剖析

"寥阳殿上步黄金":曾于寥阳殿上踏过黄金般的尊贵之路,

"一落颠崖地狱深":如今一朝失足,如坠深渊,跌入地狱般困厄。

"苏武窖中偏喜卧":即便身陷苏武般的地窖囚禁,仍甘愿静卧,

"刘琨囚里不妨吟":在刘琨的牢狱中,不妨吟诗自持。

"生前已见夜叉面":生前已目睹如夜叉般狰狞的苦难,

"死去只因菩萨心":赴死却因怀菩萨心肠而从容。

"万里风沙知己尽":万里风沙中,知交零落殆尽,

"谁人会得广陵音":谁又能领会我如广陵绝响般的遗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是宋末元初的文天祥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身陷囹圄的困境与矢志不渝的忠贞气节,融合个人命运与家国悲怆。诗中首联以“寥阳殿上步黄金”与“一落颠崖地狱深”形成强烈对比,暗喻从抗元名将到阶下囚的剧变;颔联借苏武、刘琨两位历史人物的囚禁典故,自喻困境中坚守气节的精神姿态;颈联以“夜叉面”(喻元军压迫)与“菩萨心”(喻殉国信念)的佛家意象,揭示苦难与信仰的冲突;尾联化用嵇康《广陵散》绝响之典,痛陈知音零落、理想孤绝的悲怆,将全诗推向苍凉深沉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寥阳殿”象征权位或理想世界,“黄金”暗喻显赫地位;“颠崖地狱”则突显从高位跌落至绝境的剧变,隐喻诗人从抗元将领沦为阶下囚的境遇。颔联“苏武窖”引用汉代苏武被匈奴囚于地窖十九年仍守节不屈的典故。“偏喜卧”“不妨吟”以反讽笔法,凸显诗人苦中作乐的坚韧。颈联“夜叉面”喻指元军的残暴与囚禁生活的折磨。“菩萨心”指诗人以慈悲与家国大义为信念,甘愿牺牲自我。对比生前死后的境遇与心境,凸显诗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尾联“广陵音”化用嵇康临刑前弹奏《广陵散》的典故,喻指诗人未竟的报国理想与无人理解的孤寂。以悲怆反问收束,既抒发了对知音难觅的慨叹,也暗含对民族气节永存的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翠玉楼》

下一篇:宋·文天祥《出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