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qiū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1
tiān
jiàn
jìn
què
qiáo
shí
fēng
chuī
dǒu
bǐng
jīn
jǐng
tóng
yuán
wèi
jué
huà
láng
shuài
xiān
zhī
qīng
dēng
gěng
gěng
hái
xiāng
bàn
bái
xiāo
xiāo
zhǐ
bēi
yóu
shèng
mén
guān
wài
tīng
shā
yàn
shǔ
guī

译文

银河逐渐靠近传说中鹊桥相会的时节,一夜秋风拂过,北斗七星的斗柄悄然转动移位。水井边的梧桐树,还未察觉到秋意降临,彩绘走廊里的蟋蟀,却已率先感知到初秋的气息。青油灯芯明亮闪烁,依旧陪伴着孤寂之人,满头白发稀疏纷落,唯有独自悲叹岁月与身世。自己的境遇终究胜过玉门关外的征人,他们只能卧在边塞,听着沙地上大雁的鸣叫,默默数算归乡的日期。

逐句剖析

"天河渐近鹊桥时":银河逐渐靠近传说中鹊桥相会的时节,

"一夜风吹斗柄移":一夜秋风拂过,北斗七星的斗柄悄然转动移位。

"金井梧桐元未觉":水井边的梧桐树,还未察觉到秋意降临,

"画廊蟋蟀已先知":彩绘走廊里的蟋蟀,却已率先感知到初秋的气息。

"青灯耿耿还相伴":青油灯芯明亮闪烁,依旧陪伴着孤寂之人,

"白发萧萧只自悲":满头白发稀疏纷落,唯有独自悲叹岁月与身世。

"犹胜玉门关外客":自己的境遇终究胜过玉门关外的征人,

"卧听沙雁数归期":他们只能卧在边塞,听着沙地上大雁的鸣叫,默默数算归乡的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秋》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作紧扣“新秋”时令,借银河、斗柄、梧桐、蟋蟀等物象,描绘初秋悄然变换的物候,抒发诗人暮年孤寂自悲,又暗含对边关征人共情的复杂心绪。运用对比、情景交融、衬托等手法,物候刻画的细腻、情感递进的深沉;作品以小见大,将个人悲秋与家国关怀相融合,展现陆游诗歌“悲中有悯,私忧系国”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天河渐近鹊桥时,一夜风吹斗柄移”借天文意象写新秋时令。“天河渐近鹊桥”,关联七夕传说,暗示初秋时节(七夕临近),赋予季节浪漫的文化色彩;“一夜风吹斗柄移”,以北斗斗柄转向的自然现象,凸显时光流转、季节的变换。两句从宏观天象切入,简洁勾勒出新秋初始的景象。颔联“金井梧桐元未觉,画廊蟋蟀已先知”聚焦庭院物候,运用感知对比。“金井梧桐元未觉”,写水井边的梧桐树,仍未察觉秋意,维持着夏日的“不觉”状态;“画廊蟋蟀已先知”,绘走廊里的蟋蟀,率先感知到初秋气息,开始鸣叫。以梧桐的“未觉”衬蟋蟀的“先知”,细腻呈现新秋降临的微妙过程——细微生命更早捕捉到季节异动,从侧面烘托初秋悄然到来的氛围,也暗含对自然物候敏锐观察的趣味。颈联“青灯耿耿还相伴,白发萧萧只自悲”转入诗人自身情境。“青灯耿耿还相伴”,深夜里青油灯光明亮,却只剩孤灯与诗人相伴,“耿耿”既状灯烛摇曳,也映诗人孤寂心境;“白发萧萧只自悲”,满头白发稀疏纷披,诗人独自悲叹。“青灯”与“白发”并置,以景衬情,将暮年的孤独、岁月流逝的哀伤,融入简洁画面,情感转向自我悲怀,深化了情感。尾联“犹胜玉门关外客,卧听沙雁数归期”运用对比衬托。诗人自比“犹胜”玉门关外的征人—边关将士只能卧于塞外,听着沙地上大雁鸣叫,默默数算归乡日期。看似自我宽慰,实则将个人孤寂与征人的漂泊无依对比,在“胜”的表述中,暗含对征人的深切同情,及对家国边防、民生离乱的隐忧,使“新秋悲怀”上升到对天下苍生的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寺居睡觉》

下一篇:宋·陆游《秋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