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tóu
鹿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1
yōu
yōu
shān
tóu
鹿
máo
jiǎo
mèi
hǎo
yǐn
jiàn
quán
niè
lín
jiān
cǎo
hàn
jiā
fāng
qīn
jiāng
jūn
líng
lǎo
tiān
hán
gōng
jìng
luò
shuāng
zǎo
duǎn
chí
shè
zhú
鹿
yìng
xián
dǎo
jīn
pán
zhù
mìng
yǒu
cuì
cāng
sǎo
shí
zhào
xià
běi
què
jiāng
jūn
yuǎn
zhēng
tǎo
quán
gān
cǎo
mào
shàng
lín
zhōng
shǐ
使
cháng
xiāng
bǎo

译文

呦呦鸣叫的山头鹿,茸毛犄角天生美丽。渴了就喝山涧底部的泉水,饿了就啃食林间的青草。汉王朝正在和亲结盟,将军像李广一样被闲置于灞陵。天寒时弓弦更强劲,树叶飘落,寒霜早早降临。穿着短衣终日骑射,追逐野鹿应弦而倒。宴席上金盘盛着犀角筷子,青崖上的足迹如被清扫。什么时候朝廷才能下诏北伐抗击胡虏,重新起用将军们远征讨伐?让泉水甘甜草木丰茂,使我们母子永远平安。

逐句剖析

"呦呦山头鹿":呦呦鸣叫的山头鹿,

# 呦呦:鹿鸣声。《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毛角自媚好":茸毛犄角天生美丽。

"渴饮涧底泉":渴了就喝山涧底部的泉水,

"饥啮林间草":饿了就啃食林间的青草。

# 啮:咬食。

"汉家方和亲":汉王朝正在和亲结盟,

"将军灞陵老":将军像李广一样被闲置于灞陵。

# 灞陵:地名,因汉文帝陵墓而得名,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李广晚年被废置不用,退居蓝田山中,终日游猎,一日醉后夜归,被灞陵尉喝止在亭下过夜。陆游借喻南宋偏安不战,使将军们闲居游猎。,将军:指汉将李广。据《汉书·李广传》:“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徒右北平,于是天子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天寒弓力劲":天寒时弓弦更强劲,

# 劲:有力。

"木落霜气早":树叶飘落,寒霜早早降临。

"短衣日驰射":穿着短衣终日骑射,

# 短衣:军衣。

"逐鹿应弦倒":追逐野鹿应弦而倒。

"金盘犀箸命有系":宴席上金盘盛着犀角筷子,

# 命有系:鹿的生命就在这里。,犀箸:犀牛角做的筷子。箸:原作筋,据钱校改。,金盘:食具。

"翠壁苍崖迹如扫":青崖上的足迹如被清扫。

"何时诏下北击胡":什么时候朝廷才能下诏北伐抗击胡虏,

"却起将军远征讨":重新起用将军们远征讨伐?

# 起:起用。,却:再。

"泉甘草茂上林中":让泉水甘甜草木丰茂,

# 上林:上林苑,位于陕西西安西,及周至、户县界。秦旧苑,汉武帝更增广之。周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据《三辅黄图》,上林苑中有白鹿观。

"使我母子常相保":使我们母子永远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头鹿》为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古体诗。此诗开篇描绘山头的鹿在溪边林间嬉戏游玩的和平安宁景象,中间叙述群鹿遭捕杀的经过,结尾则以母鹿痛心疾首地哀鸣作结。全诗首尾相互呼应,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既浅显明白、易于理解,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同时充分运用五七言交替的体裁形式,进行抒情与叙事,风格灵动自如,文字之中饱含着诗人极为深厚的爱国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194年4月。1172年,48岁的诗人担任王炎的幕僚,终于走进了军事前沿地带。他心中满是豪情壮志,过着“铁衣卧枕戈”的军旅生活,满心以为能实现报国理想、达成壮志,然而南宋朝廷自隆兴和议之后,投降妥协已成为既定的政策,王炎和他的部下无法在边防前线投身战斗,闲暇时无事可做,只能在山林间打猎逐鹿。这件事虽已过去二十多年,但诗人在年复一年“不见王师出散关”的悲愤情绪中,不禁回想起往昔经历,于是写下《山头鹿》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讽喻诗。诗歌借山头鹿在溪边嬉乐的安宁、群鹿被杀的惨状及母鹿痛呼的景象,写出了对南宋朝廷苟安国策的讽刺与诗人深切的爱国热忱。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开篇写鹿“渴饮涧底泉,饥齧林间草”的安宁,结尾母鹿呼求“泉甘草茂上林中,使我母子常相保”,以鹿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呼应开头的嬉乐场景,结构完整,强化对和平的珍视与对杀戮的痛斥。铺垫:开头“呦呦山头鹿,毛角自媚好。渴饮涧底泉,饥齧林间草”细致描绘了山头鹿在溪边林际自由嬉乐、安然觅食的美好景象,通过展现鹿群的自在与生机,为后文描写群鹿遭捕杀的悲惨场景做铺垫,让前后场景形成鲜明对照,为情感表达埋下伏笔。引起下文:“天寒弓力劲,木落霜气早”既写狩猎时节,又承接“将军灞陵老”,自然引出“短衣日驰射”的围猎场面,推动情节从背景转向具体事件。象征:“呦呦山头鹿,毛角自媚好。渴饮涧底泉,饥齧林间草”中,自在嬉乐的山头鹿象征着和平安宁的生活与无辜的生命,它们的美好存在反衬着破坏这份安宁的现实。反问:“何时诏下北击胡,却起将军远征讨”以反问强化情感,表面问何时北伐,实则谴责朝廷拖延,抒发对收复失地的迫切与对现状的愤懑。反衬:以美衬丑,开头以“毛角自媚好”“泉甘草茂”的鹿群嬉乐之美,反衬后文“逐鹿应弦倒”“迹如扫”的杀戮之丑,用自然生命的美好被摧残,凸显将军闲杀生灵、不抗外敌的行为之丑。

3. 分段赏析

“呦呦山头鹿,毛角自媚好。渴饮涧底泉,饥齧林间草”诗的开头四句生动展现了丛山中群鹿活动的场景。一群毛色光亮、鹿角秀美的山鹿,有的在溪涧中畅快饮水,有的在林间草地上安然觅食。它们发出欢快的呦呦叫声,神态悠然自在,充满生机与乐趣。诗人以这样恬淡美好且富有生活气息的群鹿嬉乐图景开篇,自然能引发读者对鹿的喜爱之情,这为后文抒发对将军杀鹿缘由的愤慨情绪做好了铺垫。“汉家方和亲,将军灞陵老”随后,诗人转换笔触,借汉代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名将李广被迫退居南山的历史事实,暗指南宋与金国议和导致将领们无用武之地的处境。诗人向来对名为和议实则妥协投降的南宋国策极为不满。他在《估客有自蔡州来者,感怅弥日》中写道:“和亲自古非良策”;在《陇头水》中提到:“生逢和亲最可伤”;在《关山月》中也有“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表述。此诗中“汉家方和亲,将军灞陵老”的句子,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议和国策的愤懑。从史实来看,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与李广困居灞陵并无关联。李广生活的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已转为军事打击,而他被罢官后居住南山、在灞陵受辱,更不是和亲政策造成的。诗人在此将“将军灞陵老”的原因归结为“汉家方和亲”,把原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件事联系起来,意在以汉代之事比附宋代,说明南宋许多像李广一样有心报国且有才能的将领终日闲居无事的原因,以此批判南宋的妥协政策。况且李广并未终身闲居,不久后便被重新起用,再次奔赴战场,而诗人在借用灞陵之事时用了“老”字,深刻体现了他对抗战前景的悲观失望以及内心无比沉痛愤懑的情感。“天寒弓力劲,木落霜气早”两句,既写出弓弩强劲有力,又点明正值秋日狩猎的好时节,由此引出下文的打猎场景。这两句紧跟在“汉家方和亲,将军灞陵老”之后,含义便显得耐人思索。诗人始终觉得南宋的军事力量足以与敌人抗衡,他用一代名将李广来比喻南宋将领,也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基于此,他还曾向王炎积极提议收复中原。弓力强劲本可以也应该用来打击敌人,可由于“汉家方和亲”,由于“将军灞陵老”,驻守边防的将军们只能对“木落霜气早”这样的狩猎季节感兴趣。下文“短衣日驰射,逐鹿应弦倒”的围猎情景,是对“天寒弓力劲”的补充,进一步展现了南宋的军事力量。“短衣日驰射”,可见将军们精力十分充沛;“逐鹿应弦倒”,能看出将军们武艺相当高强。如此强劲的弓弩、出色的将领,本该驰骋沙场、力图收复失地,如今却只能在宁静的山林中肆意践踏,残杀温顺可爱的鹿群,实在令人痛心。“逐鹿应弦倒”已让人心中黯然,而“金槃犀箸命有系,翠壁苍崖迹如扫”则更形象地描绘出鹿群的悲惨命运,以及猎捕之后山谷的萧条、空寂与凄凉。这与诗的开头那幅充满生机的群鹿生活图景相互对照,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对山头鹿的不幸遭遇产生无尽的怜惜与同情,自然也对猎杀鹿群的将军们深感愤慨。以上十二句,诗人通过描写山头鹿被不抗敌的将军们杀戮的遭遇,指责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和议政策。诗中运用了象征、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含蓄深沉,却又带着尖锐而沉重的力量。“何时诏下北击胡,却起将军远征讨。泉甘草茂上林中,使我母子常相保”最后四句,诗人借助鹿的口吻向南宋朝廷恳切呼喊:“何时诏下北击胡,却起将军远征讨?泉甘草茂上林中,使我母子常相保。”这直接点明了山头鹿惨遭杀害与将军不抗敌之间的关联——只有朝廷放弃苟且偷安的国策,让将军们出征讨伐敌人,鹿群才能过上和平的生活,得以保全性命。诗人虽对南宋朝廷已全然失望,但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命运,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语气在诗篇中反复倾诉这份关切。这里的“何时诏下北击胡,却起将军远征讨”是一个问句,表面看来像是在期盼、在请求,可仔细体会便会发现,“何时”“却起”这两个词中透露出的是强烈的谴责与怨恨,是爱国志向被压制的无尽激愤。“泉甘草茂上林中,使我母子常相保”这句,道出了金人统治下的遗民和广大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愿。他们无比渴望有一天能天下太平、国家强盛,百姓能安居乐业,不再遭受杀戮与流离之苦。这四句联系十分紧密,前两句是后两句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爱国者,诗人清楚地明白,“泉甘草茂”“母子常相保”的安稳局面,必须以“诏下北击胡”“将军远征讨”为前提才能实现。推行和议苟安的国策,国家不会迎来太平,百姓也绝不可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以诗人的口吻提出问题,用鹿的拟人化口气揭出主题,让鹿群发出呼救,要南宋统治集团在苟且中觉醒。

不详张永鑫、刘桂秋《陆游诗词选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夏末野兴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陆游《冬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