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深处小茅茨":住在依山傍水偏僻的山村茅屋中,
# 茅茨:茅屋。茨,用茅草、芦苇盖的屋顶。
"雷动空肠惯忍饥":早晨起来饥肠辘辘。
# 雷动空肠:腹中饥饿,空肠响动,像打雷一样。
"外物不移方是学":学习要有定力,不受外事外物干扰。
# 外物不移:不为外界的事物动摇。外物:指功名利禄。
"俗人犹爱未为诗":如果志趣不高的人所喜爱的诗就不能称为好诗。
# 未为诗:不是诗,这里是说不是好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生活自己在清明的时代,尽管虚度了年华,
# 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旧时的文人常用来称颂本朝。
"死见先亲幸有辞":但要是哪天死去见到自己的先祖,还是有些话可说。
"八十到头终强项":自己已经活到八十岁了,还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屈服低头。
# 强项:刚强,不肯低头。比喻刚直不屈。
"欲将衣钵付吾儿":如今,希望儿子也继承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弟子的袈裟(衣)和食器(钵),后来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以家庭教育为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居住在水云深处的小茅屋里,忍受着饥肠辘辘的生活景象,借这一生活场景,体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坚守自我的品质。同时,诗人表达了对学问和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认为真正的学问应不为外物所移,真正的诗歌不应流于世俗喜爱。此外,诗中还抒发了诗人虽生逢盛世却感觉虚度光阴的感慨,以及坚守自我,死后面对先辈能有所交代的欣慰,并表达了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坚守传给儿子的期望,展现出一位父亲对儿子在为人处世、治学为文方面的殷切教导。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颈联“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诗人直接表明自己虽身处太平盛世,却觉得时光虚度,但又庆幸自己坚守原则,死后面对祖先能问心无愧。这种直白的情感抒发,将诗人对人生的复杂感慨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与坚守。
3. 分段赏析
《朝饥示子聿》首联描绘诗人身处水云深处小茅茨,惯忍饥肠雷动的清苦生活,为全诗奠定基调;颔联借生活处境引出对学问与诗歌的见解,强调不为外物移的治学与脱俗的诗歌创作观;颈联直抒胸臆,感慨生逢盛世却似虚度,庆幸坚守原则问心无愧;尾联以“衣钵”象征,表达欲将自身思想与坚守传予儿子的殷切期望。整首诗以质朴之语,由生活琐事入,至人生哲理与期望出,层次分明地展现诗人的心境、观念与对儿子的教诲。
4. 作品点评
《朝饥示子聿》在写作特色上,质朴平实,借事抒情说理与直抒胸臆相结合,自然传递深刻见解。从文学地位看,它丰富了陆游作品的题材,展现其作为父亲对后辈的殷切教导与思想传承,为研究其家庭观念与教育理念提供独特视角。以真挚情感与深刻思考见长,其对学问、诗歌及人生坚守的观点,对后世在治学、创作及个人品格塑造上均有启示意义。
上一篇:宋·陆游《老伶》
下一篇: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