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bài
zhí
fèng
zhī
mìng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lǎo
tuì
退
céng
shuō
zhù
guān
jīn
zhāo
fàng
zuì
shàng
ēn
kuān
biàn
便
zhī
xiāng
huǒ
zhēn
shì
fèng
gèng
zhuì
wén
shū
jiù
diàn
殿
bān
bìng
jiǎo
shuāi
yán
kuài
cóng
lǎo
bìng
jiè
guān
shēn
wàng
shì
hún
róng
shǐ
使
shì
xiāng
wàng
què
nán

译文

年老辞官归隐后,我早已不再谈论官场之事。今日承蒙圣上开恩,赦免了我的罪责。如今我领取道观供奉的香火钱作为俸禄,继续处理文书事务。拖着病弱的双腿,勉强洗净脸上的疲惫。即便身患重病,我仍要迅速穿戴好官服,准备重返官场。想要让自己忘却世间纷扰,其实并非难事,但要让世人彻底遗忘我的存在,却是难上加难。

逐句剖析

"老退何曾说著官":年老辞官归隐后,我早已不再谈论官场之事。

"今朝放罪上恩宽":今日承蒙圣上开恩,赦免了我的罪责。

"便支香火真侍俸":如今我领取道观供奉的香火钱作为俸禄,

"更缀文书旧殿班":继续处理文书事务。

"扶病脚":拖着病弱的双腿,

"洗衰颜":勉强洗净脸上的疲惫。

"快从老病借衣冠":即便身患重病,我仍要迅速穿戴好官服,准备重返官场。

"此身忘世浑容易":想要让自己忘却世间纷扰,其实并非难事,

"使世相忘却自难":但要让世人彻底遗忘我的存在,却是难上加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戊午拜复职奉祠之命》是宋代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起句“老退何曾说著官”,以看似平淡之语,对投降派掌权表达极大蔑视与不平。“今朝放罪上恩宽”等句,写复职之事,“便支香火真祠俸,更缀文书旧殿班”,表面写得诙谐,实则为有了抗战希望而欣喜。下阕“扶病脚,洗衰颜,快从老病借衣冠”生动展现其听到消息后的兴奋。结尾“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尽显胜利者姿态。全词饱含斗争胜利豪情,以质朴语言、细节描写,塑造出一个诙谐又倔强的老者形象,将对投降派的不满与自身的壮志豪情融入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辛弃疾遭贬落职。次年,他的居所被大火焚毁,秋天又被罢去宫观之职。按宋朝制度,宫观之职本是朝廷优待老臣贤才的闲职,罢宫观意味着断了他的生活来源。此前积蓄毁于大火,往后又没了收入,辛弃疾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不得不遣散歌舞侍姬。夫人患病没钱医治,他甚至将夫人的贴身侍女送给医生抵医药费。后来,他在偃湖搭建了一间小茅屋,与当年带湖的百间大宅相比,寒酸至极,家中更是“家徒四壁”,连家具都少得可怜。 失去生活来源的辛弃疾,只能以钓鱼为生。他钓鱼时还带着钓车、茶具等物,保持文人雅趣。孩子们看到这位钓鱼老者,认出他就是从前坐轿的老爷,惊呼起来,令人感慨命运的变化。路上遇到旧部下,对方看到他穷困潦倒的模样,反倒不好意思地遮脸避开。 这样窘迫的日子持续了三四年,直到庆元四年(1198年),辛弃疾被任命为集英殿修撰,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这首《鹧鸪天・戊午拜复职奉祠之命》便写于他得知复职消息之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退隐生活的词,借自身退休后领取祠禄、带病维系体面的生活片段,写出了历经官场沉浮后渴望忘世却又难以被世遗忘的内心挣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仕途起落的淡然与无奈交织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引用历史典故:文中提及王安石“鸡鸣狗盗之徒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借古人言论讽刺南宋官场奸佞当道的现状,增强批判力度。化用官职典故:“缀文书旧殿班”中,以“缀文书”诙谐调侃“修撰”职称,暗用官职职能的典故,既点明身份又暗含自嘲。双关:“便支香火真祠奉”中,“便”作“虽然”解,与“真”呼应,既指实际领取香火钱,又隐喻“祠奉”是朝廷对其政治地位的无奈认可,暗含讽刺与自嘲。“更缀文书旧殿班中,“更”通“岂”,以反问语气双关“不仅是为文书工作,更是为恢复官职”,凸显复职的真实诉求。

3. 分段赏析

“老退何曾说著官”以七字起笔,“老退”二字不过是体面说辞。事实上,辛弃疾并非因年迈而正常退休,而是遭人弹劾被削去官职。南宋一朝的历史脉络,几乎可看作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博弈长卷,两派势力的此消彼长,深刻反映出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下的复杂局势。当辛弃疾被罢去宫观之职时,官方宣称他“赃污姿横,唯嗜杀戮,累遭白简,恬不少悛”,但真实原因是忌惮他“今俾奉祠,使他时得剌一州,持一节,帅一路,必肆故态”,所谓“故态”,不过是他矢志不渝的抗金主张。在那个抗金有罪的荒诞时代,奸相韩侂胄把持朝政,大批忠良之士被贬谪流放。因此,辛弃疾写下“何曾说著官”,道尽无奈,在投降派掌权的朝堂,仕途根本无从谈起。而当时求官之路,却另有一番景象:公元1198年(庆元四年),赵师睪升任工部侍郎,仍兼任临安知府。《续资治通鉴》卷155记载,他在任临安知府时,对韩侂胄谄媚至极,甚至私下购买北珠讨好韩侂胄的姬妾。这些姬妾元宵出游受百姓夸赞,为表欢心,便争相为赵师睪求官,助其升迁。《宋史》中还记载,韩侂胄在南园宴请众官,指着山庄竹篱茅舍笑言“缺了鸡鸣犬吠”,片刻后草丛中传来犬吠,竟是赵师睪学狗叫博其欢心。这恰如王安石所言“鸡鸣狗盗之徒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辛弃疾又怎会屑于与这类宵小同朝为官?短短五字,道尽他对污浊官场的蔑视与胸中不平之气。“今朝放罪上恩宽”一句中,“放”意为豁免。关于辛弃疾复职的缘由,《宋史》并未留下记载,所谓“上恩宽”不过是不得已的官场客套话。“便支香火真祠奉”里,“便”作虽然解,与“真”字相互呼应,意思是此次恢复宫观之职,虽只能得到微薄的香火钱,但这“祠奉”身份却是朝廷给予的正式认可。这不仅是一份政治待遇,更是对他存在价值的无奈承认,因此他欣喜的不仅是有了俸禄,更在于看到自己的抗金主张仍有被重视的可能。“更缀文书旧殿班”中,“更”作岂解,与“便”表意相近。“缀文书”看似是装订图书的琐事,实则是对“修撰”一职的诙谐调侃。辛弃疾在统帅建康时,曾任职“集英殿修撰”,后降为“秘阁修撰”,此处“旧殿班”指的便是“集英殿修撰”这一身份。他欣喜感叹,哪里是为了装订几册文书,而是终于恢复了曾经的重要职位,意味着他又看到了实现抗金理想的希望,朝廷的重新启用,于他而言,正是命运的转机。下阕生动描绘了他听闻复职消息时的激动场景:“扶病脚,洗衰颜,快从老病借衣冠。”消息传来,病榻上的辛弃疾立刻挣扎着起身,催促家人打水净面,似要洗去久积的晦气。这里的“快”意为“好”,是对家人问候的回应;“从”则是听任之意。完整场景应是:家人见他突然坐起,担忧劝道病体未愈,他急忙回应“快好了”,又不在意地说“老病无妨”,催促着“快去借套整齐衣冠”,彼时的他,竟穷困到连迎接圣旨的像样衣裳都没有。紧接着,他满怀豪情地感叹:“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意思是自己忘却这纷扰世事不难,但要让这世道忘记自己却并非易事,尽显胜利者的豪迈与自信。这与开篇“老退何曾说着官”形成巧妙呼应,全文气韵贯通。辛弃疾即便穷困至此,得知复职消息时,既难掩孩童般的欣喜,又保持着文人的孤傲倔强。这份欣喜,若仅从复官角度解读便流于浅薄,只有将其置于与投降派斗争胜利的维度,方能体会其中饱含的壮志豪情,这是属于胜利者的畅快与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瑞鹧鸪 其四 乙丑奉祠归舟次馀干赋》

下一篇:宋·辛弃疾《鹧鸪天·上巳风光好放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