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zhì
zài
liáo
kuò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zhào
chāng
yuè
wàng
yòng
dōng
yùn
tài
bái
dōng
shì
jiàn
guò
xiāng
bāo
jiè
qiě
yǒu
qiū
shuǐ
zhī
yuē
yuè
shí
bìng
shān
zhōng
yīn
yòng
yùn
wéi
xiè
jiān
zhì
zài
liáo
kuò
chóu
mèng
dēng
tiān
suō
yuè
rén
shì
yǎng
qiān
nián
yǒu
cān
luán
bìng
fèng
yún
qīng
shān
chì
xiāng
yuē
shàng
gāo
hán
zhuó
jiǔ
yuán
běi
dǒu
shī
jiān
shào
yuē
shén
shèn
fàng
xíng
mián
hóng
鸿
zài
gāo
tiān
fāng
yuán
chóng
mèng
jiào
tuī
zhěn
wǎng
rán
niàn
rén
shì
kuī
quán
yǒu
měi
rén
qiū
shuǐ
chán
juān

译文

赵昌父七月十五日用苏东坡词韵,叙述李白、苏东坡的事寄来,过分地赞美推许,并且和我有了在秋水时节相聚的约定。八月十四日,我因病卧床在博山寺中,于是用其词原韵写了这首词答谢他,并把此词寄给吴子似。我的志向在广阔天地,往昔曾梦见登上天空。抚摸洁白的月亮,人间不过低头抬头的瞬间,已过千年光阴。有客乘鸾驾凤而来,在云端遇见青山、苏轼,相互约定登上高远寒冷之处。我们斟满美酒,以北斗为勺共饮,我也如微小的虱子般混迹其中。小声歌唱道:精神很奔放,身体却像在沉睡。鸿鹄一次次向高处飞翔,在天地之间看清了方圆世界。想要再歌唱啊梦却醒了,推开枕头失意地独自思索,人间为何总有无尽的缺憾?本有知心之人可倾诉衷肠,却被秋水和明月隔开,难以相见。

逐句剖析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赵昌父七月十五日用苏东坡词韵,

# 用东坡韵:指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篇韵脚填词。,七月望日:七月十五。,赵昌父:即赵蕃,辛弃疾的朋友。

"叙太白东坡事见寄":叙述李白、苏东坡的事寄来,

# 太白东坡事:因赵昌父原词亡佚,李白事所指不详,恐当是梦天、邀月一类事。

"过相褒借":过分地赞美推许,

# 过相褒借:过于褒奖、过于推许。

"且有秋水之约":并且和我有了在秋水时节相聚的约定。

# 秋水之约:或指相约八月中秋泛舟。

"八月十四日":八月十四日,

"余卧病博山寺中":我因病卧床在博山寺中,

# 博山寺:寺名。当因寺在博山得名。博山当借铅山境内小山。

"因用韵为谢":于是用其词原韵写了这首词答谢他,

# 谢:答谢,答复。

"兼寄吴子似":并把此词寄给吴子似。

# 吴子似:即吴绍古,鄱阳人,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任铅山县尉。

"我志在寥阔":我的志向在广阔天地,

# 寥阔:即寥廓,指茫茫的宇宙太空。寥:深远;宽广。阔:宽广;阔大。

"畴昔梦登天":往昔曾梦见登上天空。

# 畴昔:以前,过去。畴:以往;从前。

"摩娑素月":抚摸洁白的月亮,

# 素月:皎洁的明月。素:白色、本色、清淡不艳丽。,摩娑:揉搓、抚摸。

"人世俯仰已千年":人间不过低头抬头的瞬间,已过千年光阴。

# 人世俯仰已千年:此句是说天上片刻,人间已过千年。俯仰:俯仰之间,即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极短。

"有客骖鸾并凤":有客乘鸾驾凤而来,

# 有客骖鸾并凤:“有客”三句是说,有客乘鸾跨凤,和李白、苏轼相约,共上月宫游赏。骖鸾:四卷本丁集作“骖麟”。骖:古代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这句是说以鸾和凤为骖。客,此处指赵昌父。

"云遇青山、":在云端遇见青山、

# 青山:指李太白。太白墓在青山。

"赤壁":苏轼,

# 赤壁:指苏东坡。东坡于七月望日曾与客汎舟游赤壁,并有《赤壁赋》二篇。

"相约上高寒":相互约定登上高远寒冷之处。

# 高寒:天上高寒之处,指月宫。

"酌酒援北斗":我们斟满美酒,以北斗为勺共饮,

# 酌酒援北斗:“酌酒”两句是说,他们以北斗为勺,开怀畅饮,我也有幸厕身其间。酌酒:斟酒。援北斗:《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援,手持。

"我亦虱其间":我也如微小的虱子般混迹其中。

# 虱其间:意谓以渺小无才之身参与其事。

"少歌曰":小声歌唱道:

# 少歌:即“小歌”,指乐章的一部分。《楚辞·九章·抽思》有“少歌曰”,相当于“乱曰”。

"神甚放":精神很奔放,

# 神甚放:形容神魂自由腾飞,无拘无束。

"形如眠":身体却像在沉睡。

"鸿鹄一再高举":鸿鹄一次次向高处飞翔,

# 高举:高飞。,鹄:天鹅。,鸿:大雁。

"天地睹方圆":在天地之间看清了方圆世界。

# 天地睹方圆:神魂高飞,可以俯视天圆地方之全貌。

"欲重歌兮梦觉":想要再歌唱啊梦却醒了,

# 梦觉:梦醒。,重歌:指反复歌唱。

"推枕惘然独念":推开枕头失意地独自思索,

# 惘然:茫然若失的样子。,推枕:推开枕头,起身。

"人事底亏全":人间为何总有无尽的缺憾?

# 底亏全:借什么会有亏有全。

"有美人可语":本有知心之人可倾诉衷肠,

# 美人:指知己朋友。此处指吴子似。

"秋水隔婵娟":却被秋水和明月隔开,难以相见。

# 婵娟:形容姿容美好。四卷本丁集作“娟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词作。这首词描写梦中登上天空所见的景象,风格十分浪漫。上片主要刻画梦境中的场景;下片接着描绘梦境,词人在虚幻的天地间毫无牵挂地遨游太空,内心满是激昂的情绪,忍不住轻声唱起歌来。词的结尾写一场梦醒来后,词人终究有抱负难以施展的失意情绪,想要跟友人倾诉。全词有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还运用了大胆的夸张手法,其中的经典句子展现出鲜明的美感,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写于辛弃疾闲居铅山瓢泉的时期。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辛弃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的职位上被弹劾罢免,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泉新居,从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又一次闲居生活,这首词便是在这段闲居期间创作的。​从词前的小序能得知,辛弃疾写这首词是为了答谢赵昌父(赵蕃),同时也寄给吴子似(吴绍古)。这一时期,吴子似担任过铅山县尉。闲居在乡间的辛弃疾,虽然遭到朝中奸臣的排挤,无法为国家效力,远大的抱负难以实现,心中满是愤懑,常常将情感寄托在山水之间,借吟诗饮酒抒发情怀,但在他内心深处,积极入世、为国效力的想法依然是主要的。他虽身处偏远乡野,却始终没有忘记担忧国家、关怀百姓,盼望能重新得到朝廷任用,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正是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相互矛盾的处境中,他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梦、游仙词。介绍了词人的梦境及梦醒后的感慨,描绘了梦中登天摩月、与先贤相约游仙的场景和现实中的怅惘,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营造了奇幻而又沉郁的氛围,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无奈与对友人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想象:“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俛仰已千年”,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梦中登天抚摸明月、人间转瞬千年的奇幻场景,展现了词人的高远志向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化用:本诗多处化用,如“畴昔梦登天”,化用屈原“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词人借“梦登天”表达现实中才干难施的憋闷,以及想在广阔宇宙寻找理想实现之地的无奈与渴望,梦境成为摆脱现实束缚的出口。虚实结合:以“畴昔梦登天”等梦境描写(虚)与“梦觉”后的现实(实)相对照,揭示远大抱负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我志在寥阔”,开篇直接抒发自己志向高远,想要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情感,开门见山,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夸张:“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句中写在梦幻中抚摸月亮时,人间转眼就过了千年,夸大了时间流逝的速度,表现出沉浸在幻境中的状态,凸显梦境的虚幻感。比喻:“人事底亏全”句中“亏全”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侧重体现“亏”的方面,抒发人事难全的感慨。对比:“神甚放,形则眠”,对比得“精神的奔放”对比“身体的安静”,展现词人闲居时表里不一的状态,表面身体安闲似无牵挂,内心却因报国无门而躁动,凸显其被迫闲居的无奈,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他平静外表下的豪情与不甘。

3. 分段赏析

上片:“我志在寥阔”,起句直接道出自己志向高远、胸怀宽广,不绕弯子,一下子抓住了全词的核心。这一句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词人内心世界的大门,让人立刻明白他心中装着广阔的天地,也为后面写“梦登天”的举动做了铺垫,把他不甘平庸的心境直白地展现出来。“畴昔梦登天”,这句借用了屈原“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的意思。现实里,词人觉得自己的才干没处施展,心里憋闷,于是就借“梦登天”来说自己想在广阔的宇宙中寻找能实现理想的地方。梦境成了他暂时摆脱现实束缚的出口,藏着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渴望。“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写词人在梦里飞到天上,伸手抚摸洁白的月亮,沉浸在这奇妙的幻境中,不知不觉人间就过了千年。这“千年”显然不是真的,却很形象地写出他在梦境里的投入,好像完全忘了尘世的时间流逝,也透着他对这种超脱现实的状态的留恋。“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这里的“客”指赵昌父,“骖鸾并凤”是说他品德高尚,像能驾着鸾凤飞升的仙人。“春山”暗指李白,“赤壁”暗指苏轼,说赵昌父在云端遇见这两位先贤,还约着一起到高空遨游。词人这么写,既赞了朋友,也表达了对这些志同道合者的向往。“我亦虱其间”,意思是自己在这些贤才中间,不过是凑数的。这话看着是自谦,其实藏着词人的心事,现实里很难找到能懂他的人,他又不愿和那些他看不惯的官僚混在一起,只能在梦里和先贤、好友相聚,这话里有孤独,也有对真挚情谊的期盼。下片:“神甚放,形则眠”,字面是说身体像在睡觉一样安静,精神却很奔放。这写出了词人闲居时的状态:表面上看着安闲,好像对世事没什么牵挂,可心里始终惦记着报国,一腔热血没处洒。这种表里的反差,让人感受到他被迫闲居的无奈,以及藏在平静下的躁动。“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化用了贾谊“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的句子。词人把自己比作一次次往高空飞的鸿鹄,说要冲破束缚,看清天地的全貌。这既是在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也透着他不服输、想干一番大事的劲头。“人世间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对应“亏全”感慨),从梦境回到现实,词人心里满是怅惘。他拿月亮的圆缺来说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感慨不顺心的事太多。梦境里的自由和现实的憋屈对比着,让他对现实的不满、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都流露出来,像在无声地抗议。“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化用了杜甫“美人娟娟隔秋水”的意思。表面看是说想和好友说话,却被秋水隔开,见不到面;实际上是在说没多少人能懂他的心事。这淡淡的惋惜背后,藏着他深深的孤独,好像有满肚子的话,却找不到能好好说的人。

4. 作品点评

这首《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在艺术表现上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体现,而借助梦幻的形式来展现理想,是浪漫主义创作的传统方式。辛弃疾很好地运用了这种传统手法,让自己的崇高理想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充分表达。​词的内容节奏起伏不定,一会儿写到天上的景象,一会儿又回到人间的处境,思绪自由驰骋,不受拘束,满含着豪迈的情绪。同时,词中充满了奇特而丰富的想象,还使用了大胆的夸张手法。像“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这些句子,都展现出鲜明的美感,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稼轩此等词有意学步眉山,不粘不脱,别有机杼。如一味摹肖,则有貌而无情矣。

现代词学家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西江月·金粟如来出世》

下一篇:宋·辛弃疾《破阵子·菩萨丛中惠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