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赵昌父七月十五日用苏东坡词韵,
# 用东坡韵:指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篇韵脚填词。,七月望日:七月十五。,赵昌父:即赵蕃,辛弃疾的朋友。
"叙太白东坡事见寄":叙述李白、苏东坡的事寄来,
# 太白东坡事:因赵昌父原词亡佚,李白事所指不详,恐当是梦天、邀月一类事。
"过相褒借":过分地赞美推许,
# 过相褒借:过于褒奖、过于推许。
"且有秋水之约":并且和我有了在秋水时节相聚的约定。
# 秋水之约:或指相约八月中秋泛舟。
"八月十四日":八月十四日,
"余卧病博山寺中":我因病卧床在博山寺中,
# 博山寺:寺名。当因寺在博山得名。博山当借铅山境内小山。
"因用韵为谢":于是用其词原韵写了这首词答谢他,
# 谢:答谢,答复。
"兼寄吴子似":并把此词寄给吴子似。
# 吴子似:即吴绍古,鄱阳人,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任铅山县尉。
"我志在寥阔":我的志向在广阔天地,
# 寥阔:即寥廓,指茫茫的宇宙太空。寥:深远;宽广。阔:宽广;阔大。
"畴昔梦登天":往昔曾梦见登上天空。
# 畴昔:以前,过去。畴:以往;从前。
"摩娑素月":抚摸洁白的月亮,
# 素月:皎洁的明月。素:白色、本色、清淡不艳丽。,摩娑:揉搓、抚摸。
"人世俯仰已千年":人间不过低头抬头的瞬间,已过千年光阴。
# 人世俯仰已千年:此句是说天上片刻,人间已过千年。俯仰:俯仰之间,即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极短。
"有客骖鸾并凤":有客乘鸾驾凤而来,
# 有客骖鸾并凤:“有客”三句是说,有客乘鸾跨凤,和李白、苏轼相约,共上月宫游赏。骖鸾:四卷本丁集作“骖麟”。骖:古代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这句是说以鸾和凤为骖。客,此处指赵昌父。
"云遇青山、":在云端遇见青山、
# 青山:指李太白。太白墓在青山。
"赤壁":苏轼,
# 赤壁:指苏东坡。东坡于七月望日曾与客汎舟游赤壁,并有《赤壁赋》二篇。
"相约上高寒":相互约定登上高远寒冷之处。
# 高寒:天上高寒之处,指月宫。
"酌酒援北斗":我们斟满美酒,以北斗为勺共饮,
# 酌酒援北斗:“酌酒”两句是说,他们以北斗为勺,开怀畅饮,我也有幸厕身其间。酌酒:斟酒。援北斗:《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援,手持。
"我亦虱其间":我也如微小的虱子般混迹其中。
# 虱其间:意谓以渺小无才之身参与其事。
"少歌曰":小声歌唱道:
# 少歌:即“小歌”,指乐章的一部分。《楚辞·九章·抽思》有“少歌曰”,相当于“乱曰”。
"神甚放":精神很奔放,
# 神甚放:形容神魂自由腾飞,无拘无束。
"形如眠":身体却像在沉睡。
"鸿鹄一再高举":鸿鹄一次次向高处飞翔,
# 高举:高飞。,鹄:天鹅。,鸿:大雁。
"天地睹方圆":在天地之间看清了方圆世界。
# 天地睹方圆:神魂高飞,可以俯视天圆地方之全貌。
"欲重歌兮梦觉":想要再歌唱啊梦却醒了,
# 梦觉:梦醒。,重歌:指反复歌唱。
"推枕惘然独念":推开枕头失意地独自思索,
# 惘然:茫然若失的样子。,推枕:推开枕头,起身。
"人事底亏全":人间为何总有无尽的缺憾?
# 底亏全:借什么会有亏有全。
"有美人可语":本有知心之人可倾诉衷肠,
# 美人:指知己朋友。此处指吴子似。
"秋水隔婵娟":却被秋水和明月隔开,难以相见。
# 婵娟:形容姿容美好。四卷本丁集作“娟娟”。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梦、游仙词。介绍了词人的梦境及梦醒后的感慨,描绘了梦中登天摩月、与先贤相约游仙的场景和现实中的怅惘,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营造了奇幻而又沉郁的氛围,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无奈与对友人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想象:“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俛仰已千年”,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梦中登天抚摸明月、人间转瞬千年的奇幻场景,展现了词人的高远志向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化用:本诗多处化用,如“畴昔梦登天”,化用屈原“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词人借“梦登天”表达现实中才干难施的憋闷,以及想在广阔宇宙寻找理想实现之地的无奈与渴望,梦境成为摆脱现实束缚的出口。虚实结合:以“畴昔梦登天”等梦境描写(虚)与“梦觉”后的现实(实)相对照,揭示远大抱负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我志在寥阔”,开篇直接抒发自己志向高远,想要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情感,开门见山,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夸张:“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句中写在梦幻中抚摸月亮时,人间转眼就过了千年,夸大了时间流逝的速度,表现出沉浸在幻境中的状态,凸显梦境的虚幻感。比喻:“人事底亏全”句中“亏全”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侧重体现“亏”的方面,抒发人事难全的感慨。对比:“神甚放,形则眠”,对比得“精神的奔放”对比“身体的安静”,展现词人闲居时表里不一的状态,表面身体安闲似无牵挂,内心却因报国无门而躁动,凸显其被迫闲居的无奈,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他平静外表下的豪情与不甘。
3. 分段赏析
上片:“我志在寥阔”,起句直接道出自己志向高远、胸怀宽广,不绕弯子,一下子抓住了全词的核心。这一句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词人内心世界的大门,让人立刻明白他心中装着广阔的天地,也为后面写“梦登天”的举动做了铺垫,把他不甘平庸的心境直白地展现出来。“畴昔梦登天”,这句借用了屈原“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的意思。现实里,词人觉得自己的才干没处施展,心里憋闷,于是就借“梦登天”来说自己想在广阔的宇宙中寻找能实现理想的地方。梦境成了他暂时摆脱现实束缚的出口,藏着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渴望。“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写词人在梦里飞到天上,伸手抚摸洁白的月亮,沉浸在这奇妙的幻境中,不知不觉人间就过了千年。这“千年”显然不是真的,却很形象地写出他在梦境里的投入,好像完全忘了尘世的时间流逝,也透着他对这种超脱现实的状态的留恋。“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这里的“客”指赵昌父,“骖鸾并凤”是说他品德高尚,像能驾着鸾凤飞升的仙人。“春山”暗指李白,“赤壁”暗指苏轼,说赵昌父在云端遇见这两位先贤,还约着一起到高空遨游。词人这么写,既赞了朋友,也表达了对这些志同道合者的向往。“我亦虱其间”,意思是自己在这些贤才中间,不过是凑数的。这话看着是自谦,其实藏着词人的心事,现实里很难找到能懂他的人,他又不愿和那些他看不惯的官僚混在一起,只能在梦里和先贤、好友相聚,这话里有孤独,也有对真挚情谊的期盼。下片:“神甚放,形则眠”,字面是说身体像在睡觉一样安静,精神却很奔放。这写出了词人闲居时的状态:表面上看着安闲,好像对世事没什么牵挂,可心里始终惦记着报国,一腔热血没处洒。这种表里的反差,让人感受到他被迫闲居的无奈,以及藏在平静下的躁动。“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化用了贾谊“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的句子。词人把自己比作一次次往高空飞的鸿鹄,说要冲破束缚,看清天地的全貌。这既是在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也透着他不服输、想干一番大事的劲头。“人世间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对应“亏全”感慨),从梦境回到现实,词人心里满是怅惘。他拿月亮的圆缺来说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感慨不顺心的事太多。梦境里的自由和现实的憋屈对比着,让他对现实的不满、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都流露出来,像在无声地抗议。“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化用了杜甫“美人娟娟隔秋水”的意思。表面看是说想和好友说话,却被秋水隔开,见不到面;实际上是在说没多少人能懂他的心事。这淡淡的惋惜背后,藏着他深深的孤独,好像有满肚子的话,却找不到能好好说的人。
4. 作品点评
这首《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在艺术表现上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体现,而借助梦幻的形式来展现理想,是浪漫主义创作的传统方式。辛弃疾很好地运用了这种传统手法,让自己的崇高理想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充分表达。词的内容节奏起伏不定,一会儿写到天上的景象,一会儿又回到人间的处境,思绪自由驰骋,不受拘束,满含着豪迈的情绪。同时,词中充满了奇特而丰富的想象,还使用了大胆的夸张手法。像“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这些句子,都展现出鲜明的美感,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
# 稼轩此等词有意学步眉山,不粘不脱,别有机杼。如一味摹肖,则有貌而无情矣。
现代词学家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