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xiào
jiā
cāng
xiǎo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2
xiào
jiā
cāng
xiǎo
léng
céng
shì
kōng
xiāng
zhī
wéi
yǒu
zhǔ
rén
wēng
yǒu
xīn
xióng
tài
huà
qiǎo
líng
lóng
tiān
zuò
gāo
shān
shuí
liào
jiě
cháo
shì
qiàn
yáng
xióng
jūn
kàn
dāng
zhòng
qióng
cóng
rén
xián
gòng
xué
zhōu
gōng
cāng
chū
kāi
chuán
wén
guò
shí
yǒu
lái
guān
zhě
cuì
qīng
fēng
yán
shí
líng
lóng
zhī
shèng
jiàn
zhī
ǎi
wéi
shì
ér
zhǐ
xiào
ér
zhǔ
rén
xià
zhuǎn
wèi
cāng
jiě
cháo

译文

不要笑我家苍壁小,其势险峻欲上摩青天。只有主人翁了解。有心与名扬天下的秦山、华山争雄,无意追求小巧玲珑。上天造物谁理解,唯有请杨雄来解啊。你看孔子生时也不得意。信奉只有贤弟子子贡,但仍坚持周公之道,终成千古一圣。我的苍壁刚开辟出来,外面传说过了头。有些慕名来观赏的客人,满以为它会象积翠岩、清风峡、岩石山、玲珑山那样幽胜可观。等到见到了,谁知只是这么一副高峻的样子而已,于是都大笑而去。我这当主人的姑且为客人的评论下一个转语,为苍壁解说,以免嘲笑。

逐句剖析

"莫笑吾家苍壁小":不要笑我家苍壁小,

"棱层势欲摩空":其势险峻欲上摩青天。

# 棱层:山石高险貌。

"相知惟有主人翁":只有主人翁了解。

"有心雄泰华":有心与名扬天下的秦山、华山争雄,

# 雄泰华:象泰山、华山一样地雄奇。

"无意巧玲珑":无意追求小巧玲珑。

# 巧玲珑:小巧玲珑,小而灵巧、精致。玲珑:精巧的样子。

"天作高山谁得料":上天造物谁理解,

# 天作高山谁得料:苍壁是老天造就,不是人可以料想的。天作高山:《诗》:“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解嘲试倩扬雄":唯有请杨雄来解啊。

# 扬雄:字子云,在长安时仕宦不得意,曾闭门著书,作有《解嘲》。,试倩:试请。倩:请。

"君看当日仲尼穷":你看孔子生时也不得意。

# 穷:贫穷潦倒。不得志。,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从人贤子贡":信奉只有贤弟子子贡,

# 从人贤子贡:《论语》:“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孔子的贤弟子。

"自欲学周公":但仍坚持周公之道,终成千古一圣。

# 自欲学周公:《论语》:“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周武王之弟,名旦,武王死,辅佐成王,称周公,是孔子所仰慕的圣人。

"苍壁初开":我的苍壁刚开辟出来,

# 苍壁:辛氏《千年调》序云:“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

"传闻过实":外面传说过了头。

# 过实:言过其实。

"客有来观者":有些慕名来观赏的客人,

"意其如积翠清风岩石玲珑之胜":满以为它会象积翠岩、清风峡、岩石山、玲珑山那样幽胜可观。

# 岩石玲珑:岩石山、玲珑山。《直斋书录解题》:“何氏山庄次序本末一卷,尚书崇仁何同叔撰。其别墅曰‘三山小隐’。三山者,浮石山、岩石山、玲珑山,其实一山也。”,清风:清风峡。,积翠:积翠岩。,意:认为。

"既见之":等到见到了,

"乃独为是突兀而止也":谁知只是这么一副高峻的样子而已,

# 而止:而已。,突兀:高耸的。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突兀而已。”,独为是:仅仅是。

"大笑而去":于是都大笑而去。

"主人戏下一转语":我这当主人的姑且为客人的评论下一个转语,

# 转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说法而有所变化。

"为苍壁解嘲":为苍壁解说,以免嘲笑。

# 解嘲:受人嘲笑时自己找个理由辩解。扬雄《解嘲》:“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雄解之,号曰解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是南宋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其上片聚焦于苍壁,对其不吝赞美之词,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有心与巍峨高山一较高下的气魄,同时又展现出不愿迎合世俗的孤高,赋予苍壁以不凡品格;下片则抛开对物的描述,直白袒露内心情绪,将自己虽身处山林僻壤,却始终心系家国天下的宽广胸怀和壮志豪情展露无遗。整首词巧妙借助为苍壁正名、解嘲,自然且真挚地抒发个人胸怀,其间还穿插诸多典故,行文依循内心情感,一气呵成,读来酣畅淋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辛弃疾闲居瓢泉晚期,大约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至开禧三年(1207年)这段时间,他在瓢泉住所开辟出一块名为苍壁的地方。此地石壁峭拔耸立,颇为独特。然而,慕名而来的客人们满心期待美景,前来观赏后却大失所望,觉得它不像积翠岩、清风峡那般景致迷人,不过是兀自高耸罢了,于是纷纷大笑离去。辛弃疾有感于这一幕,便创作了这首词,意在为苍壁辩解,替它化解遭人轻视的尴尬。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词。词人描绘了苍壁的不俗,借对苍壁有心争雄高山、无意取悦流俗的赞美,体现了自己身在山林却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表达了不媚世俗、心系家国的高尚情怀。

2. 写作手法

象征:苍壁“虽小而高,虽陋而雄”,词人借苍壁象征自身倔强傲岸的人格;“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更是以苍壁有心与泰山、华岳争雄,无意取媚流俗,象征自己高洁不凡的品格,借物明志,展现虽时运不济却雄心不减。托物言志:上片中,词人将苍壁作为寄托,它虽出身乡野、外表平凡,却“欲与天公试比高”,有着突兀峻拔之势。词人以苍壁自比,直言是其知己,借苍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的特性,表明自己虽身处困境,却胸怀壮志、不愿迎合世俗,坚守高洁品格的心志,将内心的豪情与抱负借苍壁抒发出来。比喻:“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苍穹”,把苍壁比作有凌云之志的勇士,即便身形渺小,气势却如要与苍穹相摩,形象地展现苍壁高耸、不凡的态势,借此比喻词人自己,虽身处困境,却有着不向命运低头、壮志凌云的精神;“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将苍壁比作胸怀大志、不屑谄媚的君子,以之喻人,凸显词人高洁傲岸、不流于世俗的品格。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对苍壁予以颂扬,极力夸赞它那突兀、峻峭挺拔的不凡气势。开篇两句恰似诗序里提及的“转语”,巧妙承接他人的嘲讽并予以有力回击,仿佛在正告那些轻视之人:千万别以势利眼光看待这生于乡野、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苍壁,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身形虽小却有高耸云霄之态,模样虽质朴简陋却透着雄浑气魄,仿若有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劲头。紧接着第三句,词人更是直言自己乃苍壁的知音,言下之意,苍壁展现出的雄姿,实则是词人自身倔强不屈、傲岸高洁人格的鲜明映照。“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两句,进一步为苍壁赋予了高洁卓异的品格,表明它胸怀壮志,一心想要与声名远扬的泰山、华岳一较高下、争雄竞胜,却丝毫没有刻意雕琢、装扮得精致小巧,去迎合世俗喜好的念头。这般借助外物表明心志的写法,与唐代李白在《与韩荆州书》里“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那种直抒胸臆的坦率表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由这些象征、比喻的运用,清晰地展现出当下作者尽管时运不佳、困居山林,但其壮志豪情丝毫未减。至此,苍壁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已然被剖析得淋漓尽致。下片以“天作高山谁得料”一句实现文意的陡然转折,畅快抒发自身的政治抱负与情怀。“天作”这两句,本质上是讲时代孕育出一批心怀家国、济世救民的高洁之士,然而世俗眼光短浅,无法理解、赏识他们的卓越风姿,所以有必要阐明心志、表明主张,以防遭受误解,此即所谓“解嘲”之意。第三句,词人借孔子在世时历经的诸多坎坷磨难来自我宽慰,实则是在含蓄地抒发内心的愤懑不平,阐明从古至今,贤能之才大多命运多舛。结尾两句,词人立下宏愿,要以孔子的高徒子贡为榜样,追随周公的伟大事业——说到底,就是渴望依据儒家勾勒的美好理想蓝图,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助力宋朝走向复兴昌盛。诚然,作者的这些想法受限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与阶级属性,在现实中难以达成;但他身处赋闲境地,却依然心系国家大事,足以见得他那深沉且炽热的爱国热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托物写意,构思新颖,其表现艺术也是颇具魅力,逗人喜爱的。

不详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高海夫《辛稼轩姜白石词选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丑奴儿·和陈簿》

下一篇: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秋水之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