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sòng
kuò
zhī
qiū
shì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bái
zhù
xīn
páo
nèn
liáng
chūn
cán
shí
xiǎng
huí
láng
mén
zhǔn
táo
huā
làng
yuè
diàn
殿
xiān
shōu
guì
xiāng
péng
běi
hǎi
fèng
zhāo
yáng
yòu
xié
shū
jiàn
máng
máng
míng
nián
qīng
yún
què
xiào
rén
jiān
máng

译文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龙门里已经准时掀起了桃花浪,月宫里总是最先收得桂花的香气。待到科举应试放榜时,你一定能捷足先登月殿之上,蟾宫折桂,鱼跃龙门自然轻松。如今你就像展翅的鲲鹏,从北海翱翔到南海,今后你还要携带着书和剑,继续走向辽远广阔的应试之路。明年的今天,你早已经青云直上,仕途顺遂,到那时,你就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笑他们还在为求取功名而日夜奔忙。

逐句剖析

"白苎新袍入嫩凉":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

# 嫩凉:微凉,初凉。,白苎新袍: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王直方诗话》:“梅圣俞在礼部贡院考校时和欧公《春雪诗》云:‘有梦皆蝴蝶,逢袍只苎麻。’”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

"春蚕食叶响回廊":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

# 春蚕食叶响回廊:典出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原意指行军时为了禁止士兵喧哗而让他们含着竹片,这里指考场一片寂静只听见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

"禹门已准桃花浪":龙门里已经准时掀起了桃花浪,

# 桃花浪:比喻春闱(即礼部考试)。,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桃花浪起,江海鱼集龙门下,跃而上之,跃过者化龙,否则点额暴腮。”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月殿先收桂子香":月宫里总是最先收得桂花的香气。待到科举应试放榜时,你一定能捷足先登月殿之上,蟾宫折桂,鱼跃龙门自然轻松。

# 月殿先收桂子香:比喻登科做官。宋制,各州郡漕试、解试均于八月举行,正桂子飘香时节。月殿,月官。此处指代朝廷。桂子,桂花中的一种,常绿乔木,全株有芳香气。这里指科考得中。

"鹏北海":如今你就像展翅的鲲鹏,

# 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泛指北方的大海。

"凤朝阳":从北海翱翔到南海,

# 朝阳:指山的东面。

"又携书剑路茫茫":今后你还要携带着书和剑,继续走向辽远广阔的应试之路。

# 书剑:书和剑。

"明年此日青云去":明年的今天,你早已经青云直上,仕途顺遂,

# 青云去:一作“青云上”。典出《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后以“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官运亨通,迅速升到高位。

"却笑人间举子忙":到那时,你就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笑他们还在为求取功名而日夜奔忙。

# 举子: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送别词,主题围绕送学生范廓之参加秋试展开。上阕点明初秋送别的时令、微凉的环境,想象范廓之参加秋试奋笔疾书的场景及考试结果;下阕用“鹏北海,凤朝阳”等比喻,实写范廓之携书剑踏上征程,又虚写其未来高中后的轻松愉悦。全词运用虚实相生、多处用典的手法,在意象和意境上尽显豪放特色,饱含对范廓之的鼓励与美好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时期,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辛弃疾的学生范廓之(范开)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辛弃疾满怀对学生的期望与关怀,为送别范廓之,创作了这首《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以此鼓励范廓之在科考中奋勇争先,取得优异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初秋时节,词人送别学生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通过想象范廓之在考场的表现、考试结果以及未来高中后的情景,营造出充满希望与鼓励的氛围,表达了对范廓之的深厚友情,激励他在科举道路上勇往直前,取得成功。

2. 写作手法

比喻:“春蚕食叶响回廊”将举子们奋笔疾书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声,生动展现考场紧张氛围;“鹏北海,凤朝阳”把范廓之比作大鹏、凤凰,鼓励他大展宏图。用典:先有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郤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虚实结合: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为实写,描绘送别的时节、天气与范廓之衣着;“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秋试场景与结果。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实中有虚,借大鹏、凤凰喻范廓之,又写其踏上征途;“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虚写未来高中后的情景。意象组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白苎新袍入嫩凉”,一个“嫩”字巧妙展现出初秋天气的凉爽、清新。在这样的时节,范廓之身着崭新的白色苎麻袍,即将踏上考场。紧接着“春蚕食叶响回廊”,词人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考场内,范廓之及其他举子们奋笔疾书,那沙沙的书写声就像春天里春蚕咀嚼桑叶的声音,在回廊间回荡,既突出了秋试的紧张氛围,又契合秋高气爽的季节特点。随后“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词人展开想象,预祝范廓之在秋试中如鲤鱼跃龙门般高中,甚至提前畅想他明年春闱也能蟾宫折桂,充满美好期许。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将范廓之比作北海的大鹏、迎着朝阳的凤凰,鼓励他勇敢前行,同时也写出他带着书剑踏上充满未知的赶考之路。“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则完全是对未来的想象,词人仿佛看到范廓之连中两试,在青云之上,轻松地笑着看其他举子还在忙碌应考,进一步表达对范廓之高中的坚定信心与美好祝福。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创作上极具特色,从意象运用到意境创设,无不彰显出辛词独有的豪放风格。词中运用大鹏、丹凤等豪迈意象,令人联想到它们振翅高飞、搏击长空的磅礴气势。北海、朝阳与路茫茫等元素相互交融,构建出宏大开阔的意境,仿若一幅雄浑壮丽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而“携书佩剑”这一细节,生动勾勒出主人公既饱读诗书、尽显儒雅气质,又能仗剑天涯、彰显刚健气魄的形象。虽说这是一首送别词,却因是送别友人参加科考,在情感表达上独树一帜。它并未落入一般送别诗的俗套,单纯倾诉离情别绪,而是将笔墨着重倾注于对应考者热情洋溢的鼓励,以及满含真挚的美好祝愿上,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展现出别样的情怀与气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主要写作者对范开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愿。全词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多处用典,但入情入理,巧妙运用大鹏、丹凤比兴,以使意象豪迈;点提北海、朝阳、路茫茫,突出词的意境开阔;又有携书佩剑,展现了他既文又武的才华,描绘出一副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因此说,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运用意象和意境上充分体现了豪放词的写作特点。

现代《邯钢报》原副编审迟双明《辛弃疾词全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弯埼》

下一篇:宋·辛弃疾《浣溪沙·赠子文侍人名笑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