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ín
xiàn
西
tí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shōu
gōng
tián
qiè
shí
qióng
chéng
liǎng
nián
gèng
zuò
shì
jiān
ér
tài
luàn
zāi
huā
zhú
yǎng
fēng
yān

译文

没有建功立业的途径,也没有可以归去的田地,只能在贫困的县城里勉强谋生。如今还要做出世间儿女的姿态,随意地栽种些花草竹木,营造出一片清幽的风景。

逐句剖析

"收功无路去无田":没有建功立业的途径,也没有可以归去的田地,

# 收功无路去无田:意谓做官无法取得政绩,辞官归去家中又无田产。唐人韩愈《示爽》:“临分不汝诳,有路即归田。”

"窃食穷城度两年":只能在贫困的县城里勉强谋生。

# 两年:王安石于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知县,到皇祐元年(1049)正满两年。,穷城:指鄞县。,窃食:指白享俸禄。

"更作世间儿女态":如今还要做出世间儿女的姿态,

# 儿女态:语本韩愈《北极赠李观》:“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乱栽花竹养风烟":随意地栽种些花草竹木,营造出一片清幽的风景。

# 乱栽花竹:据《名胜志》载:“王安石读书台之旁,杂莳花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鄞县西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诗的前两句“收功无路去无田,窃食穷城度两年。”直抒胸臆,表达了王安石在官场的无奈与自嘲。后两句“更作世间儿女态,乱栽花竹养风烟。”则通过“乱栽花竹”这一行为,暗示他虽身处官场,仍不忘读书养德,以花竹风烟营造清幽环境,实为养德积学。这首诗抒情言志有直有曲,有着直抒胸臆的坦率,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前两句“收功无路去无田,窃食穷城度两年。”直接表达诗人内心的无奈与自嘲。王安石在鄞县任职期间,虽有政绩,但仍感到无处施展抱负,甚至觉得自己白享俸禄。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收功无路去无田,窃食穷城度两年。”王安石在鄞县任职期间,虽有政绩,但仍感到无处施展抱负(“收功无路”),且无归隐之地(“去无田”),只能在贫困的县城中度过两年,这种无奈与自嘲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尽管王安石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但他仍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觉得自己像“窃食”一样,有愧于这份俸禄。后两句:“更作世间儿女态,乱栽花竹养风烟。”诗人通过“更作世间儿女态。”自嘲自己在官场中不得不做出一些世俗的姿态。而“乱栽花竹养风烟。”则象征性地表达了他在官场之外,通过种花植竹来寻找精神寄托。王安石在诗中提到“乱栽花竹”,并非真的无所事事,而是通过营造一种清幽的环境,来修养身心、积累学问,这与他读书忘倦的习惯相呼应。同时,“风烟”一词既暗示了自然的氤氲之气,也隐喻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坚守。

3. 作品点评

《鄞县西亭》展现了王安石在鄞县任职期间的复杂心境。他既感到怀才不遇的无奈,又通过种花植竹来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他的自嘲与自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慎县修路者》

下一篇:宋·王安石《静照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