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fē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fēi
méng
xià
zhōu
qiáng
shèng
shì
zhēng
róng
fāng
yuǎn
yǐn
jiāng
shān
lái
kòng
dài
píng
kàn
yīng
sǔn
fēi
xiáng
gāo
chán
gǎn
ěr
fáng
jìng
chì
jiāo
xīn
fèi
liáng
kuàng
shì
shǐ
使
jūn
shì
péi
bīn
cóng
qīng
shāng

译文

清风阁高耸的屋脊孤零零地矗立着,仿佛超越了州城的城墙,它宏伟壮观的气势,险峻不凡,仿佛能够震慑四方。从远处看,清风阁好像牵引着江山,将周围的山水连接控制起来,在阁上平视,可以看到鹰隼在空中自由地飞翔。高高树上的蝉鸣扰人听觉,可又为何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呢?即使烈日炎炎让人内心焦灼,阁中也依然有着清凉之感。更何况作为地方长官的我此时并无繁忙事务缠身,于是每天都能陪伴宾客,在此开怀畅饮。

逐句剖析

"飞甍孤起下州墙":清风阁高耸的屋脊孤零零地矗立着,仿佛超越了州城的城墙,

"胜势峥嵘压四方":它宏伟壮观的气势,险峻不凡,仿佛能够震慑四方。

"远引江山来控带":从远处看,清风阁好像牵引着江山,将周围的山水连接控制起来,

"平看鹰隼去飞翔":在阁上平视,可以看到鹰隼在空中自由地飞翔。

"高蝉感耳何妨静":高高树上的蝉鸣扰人听觉,可又为何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呢?

"赤日焦心不废凉":即使烈日炎炎让人内心焦灼,阁中也依然有着清凉之感。

"况是使君无一事":更何况作为地方长官的我此时并无繁忙事务缠身,

"日陪宾从此倾觞":于是每天都能陪伴宾客,在此开怀畅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风阁》为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律诗。王安石任淮南判官时,因公经泰州,触景生情写下此作。诗中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描绘清风阁雄伟气势与周边景致,展现出开阔意境,同时借阁中感受与宴饮场景,传达出内心宁静及悠然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夸张:“胜势峥嵘压四方”,用“压四方”夸张地表现出清风阁宏伟险峻、气势非凡,仿佛能震慑周围一切,强化了其雄伟壮观的形象。拟人:“远引江山来控带”将清风阁赋予人的“引”和“控带”动作,仿佛它能主动牵引和掌控江山,生动展现出楼阁与山水相互映衬的磅礴气势。动静结合:诗中既有清风阁高耸孤立、“胜势峥嵘”的静态描写,又有“鹰隼去飞翔”“高蝉感耳”的动态画面,动静相生,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和层次感。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飞甍孤起下州墙,胜势峥嵘压四方。远引江山来控带,平看鹰隼去飞翔”:描绘清风阁高耸的屋脊超越州城城墙,以“孤起”凸显其孤立傲岸之姿,“胜势峥嵘压四方”则进一步夸张渲染,展现出清风阁雄伟险峻、气势磅礴,仿佛能压制四方。接着“远引江山来控带”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清风阁牵引、掌控江山的能力,生动呈现出它与周围山水相互交融、主宰一方的态势。“平看鹰隼去飞翔”描绘在阁上平视,鹰隼自由翱翔的画面,动静结合,在展现阁之高峻的同时,也营造出开阔辽远的意境。中间两句“高蝉感耳何妨静,赤日焦心不废凉”:此句运用反衬手法。高处蝉鸣喧闹,却不妨碍内心的宁静;赤日炎炎令人焦灼,阁中却自有清凉。以外部环境的嘈杂与燥热,反衬出在清风阁中能获得内心的静谧与清凉,体现出诗人在阁中的独特感受,暗示了一种超脱外界纷扰的心境。后两句“况是使君无一事,日陪宾从此倾觞”:“况是使君无一事”点明此时诗人作为地方长官事务清闲,“日陪宾从此倾觞”则描绘出诗人每日陪伴宾客在此开怀畅饮的情景,在展现悠闲生活状态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使诗歌的情感基调更加明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杨柳》

下一篇:宋·王安石《示永庆院秀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