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甍孤起下州墙":清风阁高耸的屋脊孤零零地矗立着,仿佛超越了州城的城墙,
"胜势峥嵘压四方":它宏伟壮观的气势,险峻不凡,仿佛能够震慑四方。
"远引江山来控带":从远处看,清风阁好像牵引着江山,将周围的山水连接控制起来,
"平看鹰隼去飞翔":在阁上平视,可以看到鹰隼在空中自由地飞翔。
"高蝉感耳何妨静":高高树上的蝉鸣扰人听觉,可又为何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呢?
"赤日焦心不废凉":即使烈日炎炎让人内心焦灼,阁中也依然有着清凉之感。
"况是使君无一事":更何况作为地方长官的我此时并无繁忙事务缠身,
"日陪宾从此倾觞":于是每天都能陪伴宾客,在此开怀畅饮。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夸张:“胜势峥嵘压四方”,用“压四方”夸张地表现出清风阁宏伟险峻、气势非凡,仿佛能震慑周围一切,强化了其雄伟壮观的形象。拟人:“远引江山来控带”将清风阁赋予人的“引”和“控带”动作,仿佛它能主动牵引和掌控江山,生动展现出楼阁与山水相互映衬的磅礴气势。动静结合:诗中既有清风阁高耸孤立、“胜势峥嵘”的静态描写,又有“鹰隼去飞翔”“高蝉感耳”的动态画面,动静相生,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和层次感。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飞甍孤起下州墙,胜势峥嵘压四方。远引江山来控带,平看鹰隼去飞翔”:描绘清风阁高耸的屋脊超越州城城墙,以“孤起”凸显其孤立傲岸之姿,“胜势峥嵘压四方”则进一步夸张渲染,展现出清风阁雄伟险峻、气势磅礴,仿佛能压制四方。接着“远引江山来控带”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清风阁牵引、掌控江山的能力,生动呈现出它与周围山水相互交融、主宰一方的态势。“平看鹰隼去飞翔”描绘在阁上平视,鹰隼自由翱翔的画面,动静结合,在展现阁之高峻的同时,也营造出开阔辽远的意境。中间两句“高蝉感耳何妨静,赤日焦心不废凉”:此句运用反衬手法。高处蝉鸣喧闹,却不妨碍内心的宁静;赤日炎炎令人焦灼,阁中却自有清凉。以外部环境的嘈杂与燥热,反衬出在清风阁中能获得内心的静谧与清凉,体现出诗人在阁中的独特感受,暗示了一种超脱外界纷扰的心境。后两句“况是使君无一事,日陪宾从此倾觞”:“况是使君无一事”点明此时诗人作为地方长官事务清闲,“日陪宾从此倾觞”则描绘出诗人每日陪伴宾客在此开怀畅饮的情景,在展现悠闲生活状态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使诗歌的情感基调更加明朗。
上一篇:宋·王安石《杨柳》
下一篇:宋·王安石《示永庆院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