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liǔ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yáng
liǔ
xìng
huā
chù
hǎo
shí
liáng
máo
chū
gān
绿
chuí
jìng
yào
shēn
zhù
hóng
xiě
qīng
bēi
děi
kàn

译文

柳与杏花,哪里的景色最为美好呢?石桥旁的茅屋,雨后初晴,地面渐渐干燥。路边翠绿的杨柳枝条低垂,让人忍不住想要长久停留观赏,杏花的红色倒映在清澈的池塘中,值得仔细欣赏。

逐句剖析

"杨柳杏花何处好":柳与杏花,哪里的景色最为美好呢?

"石梁茅屋雨初干":石桥旁的茅屋,雨后初晴,地面渐渐干燥。

"绿垂静路要深驻":路边翠绿的杨柳枝条低垂,让人忍不住想要长久停留观赏,

# 绿垂:说柳。

"红写清陂得细看":杏花的红色倒映在清澈的池塘中,值得仔细欣赏。

# 红写:说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杨柳》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作。此诗以雨后游春为主题,描绘了春雨初晴后,青绿的杨柳、飘零于池塘的粉红杏花,展现出清新宜人之景。写作手法上,开篇以“杨柳杏花何处好”设问,随后以“绿垂静路、红写清陂”作答,一问一答,巧妙勾勒出游踪。“要深驻”“得细看”运用细节描写,生动体现诗人对春日美景的爱与惜。首句提问引发好奇,次句点明雨后场景,后两句细致刻画杨柳与杏花姿态,借景抒情。全诗语言简洁明快,以独特视角展现春日雨后生机,在王安石诗作中独具特色,于平淡中见精巧构思,尽显诗人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与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早春雨后山村中杨柳与杏花的美景,展现出杨柳的翠绿、杏花的嫣红,通过“深驻”“细看”等细节,表达了诗人对这两种早春景观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设问:开篇“杨柳杏花何处好”抛出问题,引发读者好奇,后以“绿垂静路、红写清陂”回答,使诗歌结构紧凑,巧妙引出所描绘的景色。细节描写:“要深驻”“得细看”,通过对诗人行为的细致刻画,生动展现出其对春日杨柳与杏花美景的喜爱与留恋之情。借景抒情:诗中描绘雨后初晴,杨柳翠绿、杏花飘零于池塘等景色,借这些清新宜人之景,抒发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3. 分段赏析

首句“杨柳杏花何处好”,运用设问手法,诗人抛出疑问,引发读者对何处杨柳杏花最美的好奇,为后文描写景色做铺垫,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这两种早春植物的关注与探究。次句“石梁茅屋雨初乾”,描绘雨后初晴的山村景象,点出诗人所处环境,石桥、茅屋、初晴的画面,营造出宁静且富有生机的氛围,为杨柳与杏花的出场提供背景。第三句“绿垂静路要深驻”,通过“绿垂静路”描绘出路边杨柳翠绿、枝条低垂的姿态,“要深驻”则是细节描写,生动展现诗人被此景吸引,想要长久停留欣赏的状态,表达对杨柳的喜爱。尾句“红写清陂得细看”,“红写清陂”展现出杏花飘落于清澈池塘的画面,“得细看”再次运用细节描写,凸显诗人对水中杏花倒影的陶醉,体现对杏花的喜爱,且与前文“要深驻”相呼应,进一步强化诗人对早春美景的留恋。

4. 作品点评

《杨柳》一诗独具特色,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早春雨后山村中杨柳与杏花的迷人景致。开篇设问,引发读者好奇,结构上巧妙自然。诗中对景物的细节刻画细腻入微,“要深驻”“得细看”生动展现诗人对美景的留恋,尽显其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与热爱之情。通过对杨柳翠绿、杏花嫣红的描绘,将红绿之色相互映衬,营造出早春生机勃勃的氛围,虽无传世名句,却以清新质朴的风格,在王安石的诗作中独树一帜,为读者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春日山村画卷,尽显其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西帅》

下一篇:宋·王安石《清风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