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今日想纷披":想象中你远方的墓地,如今早已长满茂盛的蒿蓬,
# 纷披:散乱的样子。,蓬蒿:两种野草,多生荒野坟地中。
"冢上秋风又一吹":哀悼你的深情仍如去岁,尽管你孤独的坟茔又一度萧瑟秋风。
# 秋风又一吹:王令死于嘉祐四年(1059)六月,至嘉祐五年(1060)秋,经过两个秋天,故云。《礼记·檀弓》:“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意谓一年以后对于亡友可以不再哀伤哭泣了。宿草就是隔年的草,后世也就成为专指友人丧逝的用语。这两句化用这个典故,暗喻亡友虽已逝一年,而自己犹未能忘怀。,冢:坟墓。
"妙质不为平世得":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
# 平世:旧指清平之世,这里指当世。,质:指箭靶,用以比喻投契的知己。
"微言惟有故人知":只有深深了解你的人才能理解认同你。
# 故人:老友,作者自指。,微言:含义精妙的言论。
"庐山南堕当书案":回想起那年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正对着我们的书案,
"湓水东来入酒卮":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进了你我的酒杯之中。
# 湓水东来入酒卮:回忆王令生前在鄱阳时的情景。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官署在鄱阳,王令当时赴湖北蕲春娶妇,曾在鄱阳停留,故《寄束伯仁》诗有“匡庐留滞得徘徊”之句。庐山,在江西北部,北滨长江,南临鄱阳。推窗可望,故曰“当书案”。湓水,亦名湓江,源出江西瑞昌西南清湓山,东流经九江市西北入长江,饮宴中江水可挹,故曰“入酒卮”。酒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陈迹可怜随手尽":可惜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
# 随手:随着,紧接着。《史记·淮阴侯列传》:“公亦随手亡矣。”,陈迹:旧事。
"欲欢无复似当时":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
# 无复:不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思王逢原三首(其二)》是宋代诗人王安石为悼念故友王令(字逢原)而作的一首七律。诗中王安石深情回忆了与王令生前共度的那些读书论道、把酒言欢的日子与王令逝世后,留下的只有孤寂的墓冢对比,通过丰富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开篇“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以虚写实,通过想象友人墓地的荒凉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点明友人已去世一年。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人的情感在景物描写中自然流露,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用典:颔联“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运用典故,表达了王令怀才不遇的遗憾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深刻理解。夸张: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庐山如堕、湓水东来,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二人当年的壮志豪情。对比:诗人回忆与王令在江西相聚时的豪情逸兴与前文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虚写实,通过想象友人墓地的荒凉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点明友人已去世一年,使诗人的情感在景物描写中自然流露,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颔联运用典故,表达了王令怀才不遇的遗憾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深刻理解。诗人用“妙质”和“微言”分别指代王令的卓越才华和精辟思想,暗示其不为世人所知,唯有诗人能真正理解。颈联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庐山如堕、湓水东来,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二人当年的壮志豪情。这种对比(昔日的欢乐与今日的凄凉)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尾联“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以深沉的叹息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往事不可追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思王逢原三首(其二)》之所以能成为成为王安石的名作,关键在于诗中倾注了他无比真挚的情感。无论是他对故友王令深沉的怀念,对人生中知己难寻的无奈怅惘,还是对天才早逝、天命不公的悲愤之情,都是源自他内心深处的真挚感受。这不仅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铁腕宰相的刚毅果断之外,更揭示了他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细腻诗人的另一面。这首诗证明了王安石不仅擅长政务,更在文学创作上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上一篇:宋·王安石《桑》
下一篇:宋·王安石《寄题众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