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ìng
huā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shí
liáng
kōng
kuàng
máo
lín
qīng
jiǒng
kuī
jiāo
ráo
xìng
wèi
jué
shēn
shèng
yǐng
yān
jǐng
yáng
fēi
hán
xiào
duò
gōng
jǐng
chāo
chàng
yǒu
wēi
cán
zhuāng
huài
nán
zhěng

译文

拦水的石坝跨过空旷的水面,茅屋就坐落在溪水清明的小溪旁。俯看娇艳富丽的杏花,并不觉得花儿胜过水中的倒影。巧笑嫣然如同景阳宫的妃嫔,含笑落进宫井之中。让人惆怅剩有微波,妆饰弄乱了难以重整。

逐句剖析

"石梁度空旷":拦水的石坝跨过空旷的水面,

# 石梁:石头堆成的拦水坝,用来捕鱼等。

"茅屋临清炯":茅屋就坐落在溪水清明的小溪旁。

# 清炯:清明,指阳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

"俯窥娇饶杏":俯看娇艳富丽的杏花,

# 娇饶:即娇娆。娇艳富丽貌。

"未觉身胜影":并不觉得花儿胜过水中的倒影。

"嫣如景阳妃":巧笑嫣然如同景阳宫的妃嫔,

# 景阳妃:指南朝陈后主的嫔妃张丽华、孔贵嫔等。史载,隋军入台城。后主避之,与张丽华、孔贵嫔俱入景阳宫井中。隋军窥井而呼,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丽华、孔贵嫔同乘而上。

"含笑堕宫井":含笑落进宫井之中。

"怊怅有微波":让人惆怅剩有微波,

# 怊怅:惆怅。

"残妆坏难整":妆饰弄乱了难以重整。

# 残妆:被损坏了的化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杏花》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半部分聚焦于杏花在水中的花影,着重突出花影之美甚至超越了杏花本体,以独特视角展现杏花别样风姿。后半部分笔锋一转,由水中摇曳的花影,巧妙联想到南朝陈后主与贵妃张丽华国破人亡的悲惨境遇,赋予了杏花这一寻常物象深刻的历史寓意。整首诗避开对杏花外观的直接刻画,而是通过花影这一媒介,从侧面渲染杏花的娇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安石创作《杏花》时,已步入人生暮年,彼时他退居金陵,远离了朝堂上的风云变幻与政治纷争,有了更多时间去观察自然、反思人生。宋人王铨《默记》卷下曰:“荆公暮年赋《临水桃花》诗:‘还如景阳妃,含叹堕宫井’”云云,可证此为老年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营造出一种淡雅且略带忧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杏花娇美风姿的喜爱,借杏花在水中倒影的变化,含蓄传达出内心淡淡的惆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与细腻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代:“空旷”和“清炯”本是用来形容水面特质的形容词,在此却借指水面本身。以具体形象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水”这一概念,避免了平铺直叙地表述“石梁渡河,茅屋临水”的平淡。如此一来,诗意瞬间丰满,石桥横跨空旷水面、茅屋毗邻清澈溪水的画面跃然纸上,形象鲜明,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空灵的氛围基调,勾起读者对后续杏花景致的遐想。虚实相生:“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诗人将杏花本体与其水中倒影并置描写,创造出虚实相生的奇妙效果。诗人俯身观察娇艳的杏花时,发现杏花自身之美似乎并不胜过水中的倒影。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杏花为“实”,而水中缥缈、清莹的倒影为“虚”。二者相互映衬,实的杏花因虚的倒影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梦幻,虚的倒影又因实的杏花而有了依托,虚实之间,展现出一种空灵玄妙、朦胧虚幻的美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比喻:“嫣如景阳妃”把杏花在水中的倒影比作景阳宫的妃子。传统上,以花比美人较为常见,但此诗反其道而行之,以美人喻花,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张、孔二妃在历史故事中形象明艳动人,诗人将杏花倒影想象成美人含笑的模样,生动地描绘出杏花倒影娇柔妩媚、楚楚动人的姿态,赋予杏花历史文化底蕴,使其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并未直接切入杏花主题,而是先描绘周边环境。一座石桥横跨在空旷的水面之上,水边坐落着简朴的茅屋,“空旷”与“清炯”两个词,看似在形容水面,实则运用借代手法,让无形的水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为杏花的出场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空灵的基调,相较于直白表述石桥渡河、茅屋临水,这般描写更具诗意,引人遐想。颔联:诗人将目光聚焦杏花。俯身窥探那娇艳多姿的杏花,却惊奇地发现,杏花本体似乎并不比其在水中的倒影更美。水中的花影,自带一种清莹澄澈又缥缈虚幻的美感,这正是诗人所钟情的。他深知这种空灵之美蕴含的独特韵味,在对花与影的比较中,展现出诗人对超越现实、追求玄妙境界的向往,杏花与花影相互映衬,虚实相生,为诗歌增添了朦胧之美。颈联:诗人以新奇之笔,将杏花在水中的倒影比作景阳宫的妃子。张、孔二妃在历史故事中形象鲜明,此处杏花倒影如美人含笑,楚楚动人,以美人喻花,跳出了常见的以花比美人的俗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既生动展现出杏花倒影的娇美,又赋予其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使杏花的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尾联:承接前文以人拟花的思路。水面泛起微波,原本如美人般的杏花倒影变得凌乱,如同美人的妆容被破坏难以修复,令人心生惆怅。这里前句实写水面涟漪,后句暗喻杏花,明写美人残妆,暗指花影破碎,一明一暗,将花影凌乱的动态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情韵悠长,在对花影变化的细腻刻画中,融入诗人淡淡的怅惘之情,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围绕临水杏花展开,却巧妙地避开对花和水的直接描述,从环境烘托、花影比较、美人喻花到花影变化,层层递进,全方位展现杏花的风姿神韵,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尽显含蓄深邃之美。王安石凭借新颖巧妙的表现手法,赋予了杏花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春涨绿周遭,俯视红影移渔船。”皆观其影也。

宋许顗《彦周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身闲》

下一篇:宋·王安石《僧德殊家水帘求予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