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落日尽还生":月亮追随落日直到天的尽头,以后又重新出现在天空,
# 尽还生:指月亮晦而复明。,追随落日: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才跟着上来,故曰:“追随”。
"点缀浮云暗又明":月亮周围点缀着朵朵浮云,不时地遮住月亮,使月亮忽暗忽明。
# 浮云:遮月之云。
"江有蛟龙山虎豹":江有蛟龙出没,山有虎豹横行,
# 蛟龙山虎豹:比喻明目张胆的反对派和阳奉阴违的大小官吏。
"清光虽在不堪行":即使月光皎洁,人们也不敢行动。
# 清光:清明的月光。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描绘了月亮追随落日、在浮云间明暗交替以及江有蛟龙、山有虎豹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时而明朗时而险恶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对自身政治生涯及变法事业的深刻感慨与思考,体现了变法过程中如月亮般虽有清光却遭遇重重阻碍的艰难处境,抒发了诗人面对保守势力等阻碍时的忧虑和无奈,以及对理想的坚持与对现实困境的清醒认知。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的前两句“追随落日尽还生,点缀浮云暗又明”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追随”一词赋予了月亮人的行为和意识,仿佛月亮是有意识地跟随着落日,在落日消失后又主动出现,使得月亮具有了生命和主动性,让读者对月亮的形象有了更生动、更具体的感受。象征:全诗大量运用象征手法。“月亮”象征着诗人自己或变法事业,月亮的运行轨迹和遭遇象征着变法过程中的起伏波折以及诗人在政治上的境遇。“浮云”象征着阻碍变法的保守势力或政治上的困难与干扰,它们时隐时现,遮蔽月光,就像保守势力对变法的阻挠。“江有蛟龙山虎豹”中的“蛟龙”“虎豹”象征着社会中的各种黑暗势力和危险,代表着变法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和恶劣环境。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月亮、落日、浮云、江水、山林等自然景象,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政治的看法融入其中。前两句写月亮的升起落下和被浮云遮蔽又重现光明,表面上是在描写自然之景,实际上寄托了诗人对自己政治生涯和变法事业的感慨。后两句通过“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的景象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变法艰难、前途受阻的忧虑和无奈之情。对比:诗中存在着对比的手法。月亮的“清光”代表着光明、正义和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而“蛟龙”“虎豹”代表着黑暗、邪恶和阻碍势力,“清光”与“蛟龙”“虎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诗人在这种环境下的艰难处境。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以拟人化笔触勾勒月升月隐的动态:"追随落日"的月轮似与太阳展开永恒追逐,"点缀浮云"的光影交织则暗喻政治生态的复杂博弈。诗人借月出月隐的自然现象,映射熙宁变法中改革派的浮沉——神宗的动摇如同浮云蔽月,导致新法在"尽还生""暗又明"的反复中艰难推进。后两句陡然转向险象环生的环境描写,"蛟龙""虎豹"既是自然险阻,更是守旧势力的象征符号。"清光虽在不堪行"的喟叹,既延续前文月色意象,又形成情感转折:即便改革理想如月光澄明,现实中的朝野阻力仍令新法举步维艰。
4. 作品点评
王安石的《咏月》以七言绝句的形式,通过月轮运行与江山险象的意象组合,构建出虚实交织的艺术空间。诗中"追随落日"的拟人化月轮暗喻变法者的执着,"浮云点缀"象征保守势力的干扰,而"蛟龙山虎豹"则影射现实阻力。诗人综合运用象征手法,将政治隐喻与自然景象熔铸一体,在"清光虽在不堪行"的矛盾中,既展现改革者的理想坚守,又揭示时代局限下的困境。全诗以简练笔触承载深刻历史思考,体现了宋诗"以理入诗"的特质与王安石"以诗言志"的创作追求。
上一篇:宋·王安石《和吴冲卿鸦鸣树石屏》
下一篇:宋·王安石《千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