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shí
pāi
shí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tiān
rén
jiàng
luàn
jiē
cóng
shuí
zhī
fǎn
chí
gān
cuì
ruí
yún
shāo
xiāng
dàng
liú
xīng
bái
yāo
jiān
chā
dié
yáo
fān
hàn
hǎi
mén
ròu
sàn
bǎi
cǎo
ān
lèi
huáng

译文

老天不仁慈啊,降下了战乱和流离之苦,可叹我离开这里,还能跟随谁呢。自从胡人发动叛乱,人们拿起武器作战,翠绿的羽毛装饰和彩云般的旗帜相互碰撞摇曳。流星般的箭矢和白色的羽毛装饰插在腰间,重叠的鼓声远远传来,如同翻动着瀚海的波涛。一家骨肉亲人离散在四方,怎么能不泪如黄河般奔流呢。

逐句剖析

"天不仁兮降乱离":老天不仁慈啊,降下了战乱和流离之苦,

"嗟余去此其从谁":可叹我离开这里,还能跟随谁呢。

"自胡之反持干戈":自从胡人发动叛乱,人们拿起武器作战,

# 干戈:指战争。

"翠蕤云旓相荡摩":翠绿的羽毛装饰和彩云般的旗帜相互碰撞摇曳。

"流星白羽腰间插":流星般的箭矢和白色的羽毛装饰插在腰间,

"叠鼓遥翻瀚海波":重叠的鼓声远远传来,如同翻动着瀚海的波涛。

"一门骨肉散百草":一家骨肉亲人离散在四方,

"安得无泪如黄河":怎么能不泪如黄河般奔流呢。

# 黄河:龙舒本此句下有我生之初尚无为,呜呼吾意其蹉跎二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乐府诗。通过描绘战乱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人民离散的深切悲痛。开篇即点明主题,以“天不仁”控诉命运的不公,奠定了全诗悲怆的基调。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翠蕤云旓相荡摩”描绘战旗飘扬的战场,“流星白羽腰间插”刻画将士的英姿,“叠鼓遥翻瀚海波”以鼓声比喻战事的激烈。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诗中“一门骨肉散百草,安得无泪如黄河”一句,以夸张的比喻抒发了诗人对骨肉分离的痛心,情感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079年,王安石创作一组乐府诗,借东汉蔡琰《胡笳十八拍》的旧题展开再创作。这组诗共十八首,以汉胡战乱为背景,借助虚构女性的视角,细腻呈现乱世里人们遭遇的人生困境,这是这组诗的第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天不仁兮降乱离,嗟余去此其从谁”以呼告手法开篇,直抒胸臆。“天不仁”三字将自然现象人格化,暗含对时局动荡的质问;“嗟余”二字则强化了诗人孤立无援的悲怆感。两句通过“天—人”的对立,奠定了全诗沉郁苍凉的基调。“自胡之反持干戈,翠蕤云旓相荡摩”转向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胡之反”点明战乱背景,“翠蕤云旓”以华美的旌旗代指敌军,与“持干戈”的暴力形成反差,暗示战争背后的荒诞性。“荡摩”一词动态感极强,使旌旗碰撞的视觉画面跃然纸上。第三句“流星白羽腰间插,叠鼓遥翻瀚海波”进一步刻画戍边将士形象。“流星白羽”喻指箭矢,与“腰间插”的从容姿态结合,凸显战士英姿;“叠鼓”声浪与“瀚海波”的壮阔互文,听觉与视觉交织,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场氛围。此联善用比喻与夸张,如“瀚海波”极言战鼓声势之浩大。末句“一门骨肉散百草,安得无泪如黄河”回归抒情主线。“散百草”以草木离散喻家庭破碎,与“骨肉”呼应,强化离乱之痛。“泪如黄河”的比喻既承前文“乱离”意象,又以黄河奔涌的磅礴之力,将个人悲痛升华为时代苦难的象征,情感张力达到顶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次韵徐仲元咏梅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扬雄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