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常夸作赋工":年轻人常常夸赞自己作赋技艺精巧,
"暮年羞悔有杨雄":到晚年却像扬雄一样感到羞悔。
# 杨雄: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所作《甘泉赋》、《长杨赋》等甚有名。晚年对此颇有悔意,有“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之语。
"当时赐帛倡优等":当年朝廷赐给赋作者的布帛就如同倡优一般的待遇,
# 等:等同。,倡优: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也称俳优。《汉书·枚皋传》载,枚皋善作赋而未得汉武帝重用,发牢骚说:“为赋乃排,见视如倡。”,赐帛:指皇帝的赏赐。《汉书·王褒传》载,王褒因善作赋而蒙汉宣帝赐帛。帛:丝织品的总称。
"今日论才将相中":如今评定人才却将赋作者置于将相之列。
# 将相:泛指大官。唐人重进士试,宰相之类大官多由进士出身的人担任,因谓进士为“将相科”。北宋亦相似。,论才:指考核、选拔人才。
"细甚客卿因笔墨":赋这种文体太过琐细,客卿仅仅凭借笔墨创作,
# 客卿因笔墨:指扬雄写的《长杨赋》。原文以翰林(笔)为主人,以子墨(墨)为客卿,以笔、墨两者对答成文。,甚:甚于。,细:微小。
"卑于尔雅注鱼虫":它比《尔雅》注释鱼虫还要卑下。
# 尔雅:西汉儒者编成的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解释字词意义的训诂书,其中有“释鱼”、“释虫”等类。韩愈《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二首》:“《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卑:低下。
"汉家故事真当改":汉朝的旧制确实应当改变,
# 汉家故事:汉朝传统的制度和做法。用指当时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新咏知君胜弱翁":从你的新作来看,你比魏相更出色。
# 弱翁:魏相,字弱翁,汉宣帝时为丞相。《汉书·魏相传》载,相“好观汉故事”,以为“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君:指杨畋,当时亦为详定官,与王安石有诗唱和。,新咏:新作之诗。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喻诗。通过对扬雄晚年羞悔作赋、赋作者待遇变化以及赋体本身特点的分析,批评了当时科举制度对赋体的过度重视,提出了改革人才评价和科举制度的主张,反映了王安石对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的深刻思考以及他的改革思想。
2. 写作手法
用典:“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杨雄”,巧用扬雄的典故。典故原意是扬雄年轻时以作赋见长且自夸,晚年却悔其虚妄,认为作赋无益于正道,作者借扬雄年轻时夸作赋、晚年生悔悟的经历,暗讽当时以诗赋取士的虚妄,批判诗赋取士的弊端。议论:“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直接发出议论,明确指出汉代以来以诗赋取士的旧制度“真当改”,并肯定友人的新作在革新思想上胜过弱翁,鲜明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和锐意革新的政治思想。
3. 分段赏析
首联“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杨雄”,以扬雄为例。扬雄年少时以擅长作赋闻名,备受夸赞,但到了暮年却对自己早年专注于作赋之事感到羞愧后悔。这里通过扬雄的经历,暗示以作赋来衡量人才并非是最恰当的方式,为后文对当下制度的议论做铺垫。颔联“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论才将相中”,将古时赏赐倡优(从事歌舞杂戏的艺人)与如今以作赋等方式选拔将相之才相对比。指出过去只是给倡优赏赐布帛的作赋之能,如今却被用来作为选拔将相这样重要人才的标准,鲜明地揭示出当下人才选拔制度的不合理,讽刺意味十足。颈联“细甚客卿因笔墨,卑于尔雅注鱼虫”,进一步批评以作赋取士的弊端。作赋过于注重笔墨细节,如同《客卿》这类文章过于追求细枝末节;甚至比为《尔雅》注释鱼虫还要琐碎无用。强调这种选拔方式不能真正选拔出有经世治国之才的人。尾联“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直接表明观点,认为汉朝以来以作赋取士等旧有的制度真的应当改革。“新咏”指代新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相信友人在这方面能比西汉大臣魏相(字弱翁)更有作为,点明主旨,表达出对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期望,同时也对友人给予鼓励,希望友人能在改变现状中发挥积极作用。
上一篇:宋·王安石《即席》
下一篇:宋·王安石《和吴御史临淮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