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ào
zhě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diào
guó
píng
shēng
yǒu
xīn
jiě
gān
shēn
shì
chén
yīng
zhī
wèi
shuǐ
chē
zhōng
lǎo
shì
jūn
wáng
zhuó
shēn

译文

我平生哪里有刻意追求以钓鱼的心思呢,只懂得甘心让自己随着世事起伏沉浮隐于世俗。应当知道这就像渭水之滨车中等待明主的姜子牙,自然是因为君王周文王求贤若渴、用心深切才有了姜子牙的机遇。

逐句剖析

"钓国平生岂有心":我平生哪里有刻意追求以钓鱼的心思呢,

"解甘身与世浮沉":只懂得甘心让自己随着世事起伏沉浮隐于世俗。

"应知渭水车中老":应当知道这就像渭水之滨车中等待明主的姜子牙,

# 渭水车中老:指姜太公。

"自是君王著意深":自然是因为君王周文王求贤若渴、用心深切才有了姜子牙的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钓者》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姜太公渭水垂钓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对仕途与隐逸的复杂思考。前两句表面写姜尚垂钓本无功利之心,甘于随波逐流,实则暗含王安石自身在政治沉浮中的豁达态度;后两句点明姜尚最终被周文王重用,暗示贤臣的际遇取决于君王的识鉴,流露出对明主知遇的期待。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将个人政治经历与历史典故巧妙结合,既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胸襟,又流露出对仕途沉浮的淡然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咏史抒怀诗。描写了姜太公渭水垂钓的典故,体现了诗人对仕途与隐逸的复杂思考,既展现了其政治沉浮中的豁达态度,又流露出对明主知遇的期待,将个人政治经历与历史典故巧妙融合,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

2. 写作手法

用典:“应知渭水车中老”借用姜子牙垂钓渭水,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在本诗中是诗人通过联想自己怀才不遇的经历发出的感慨,含蓄地传递出诗人对政治生涯的复杂态度,实则暗含对君王用人意图的微妙体悟。

3. 分段赏析

“钓国平生岂有心”中,“钓国”用了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遇到周文王的故事,这里代指辅佐帝王、参与治国的事。“岂有心”用反问强调,并非出于个人的野心或功利心。这句开篇点题,直接说明自己对“钓国”本来没有刻意追求,暗含淡泊自守的态度。“解甘身与世浮沉”承接上文,“解甘”就是甘愿,“身与世浮沉”指顺应世事的起伏、不刻意强求。诗人接着说明,自己并不是不想超脱,只是愿意以平和的心态融入世事的起伏中。这句把“钓国”和“浮沉”结合起来,体现出既被动又主动的矛盾人生状态。“应知渭水车中老”转向用典深化,“渭水车中”具体指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遇到周文王后,被请上马车,辅佐周室直到年迈的经历。诗人用“应知”二字,像是在提醒或感慨:像“钓国”的人,往往最终会像姜太公一样,在相位上直到年老。这句用典自然,借历史人物的命运映射自己的处境,隐含着对仕途漫长、岁月流逝的深沉感慨。“自是君王着意深”收束全诗,“着意深”指君王对“钓者”的重视和期待。诗人点明“渭水车中老”的根本原因,是君王一心求贤、委以重任。这句看似客观陈述,实际藏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君王知遇的感激,也隐含着对自己被“深着意”束缚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以议论入诗是宋诗的特点之一。王安石的诗不乏含蓄优美、精致华丽之作,但也有议论过多的缺点。这首《钓者》便是通篇讲道理,缺少具体形象,削弱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不可否认的不足。不过,能从“钓者”的角度引出治国的大道理,还是值得一读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题仪真致政孙学士归来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