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怪梅花不肯开":我颇有些责怪梅花为何迟迟不肯开放,
# 颇:十分、很。
"岂知有意待春来":哪里知道它是特意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 岂:怎么。
"灯前玉面披香出":在灯火前,梅花如同披着香气的玉面佳人绽放,
# 披:本义是分开,这里指散发。,玉面:美好的容貌,这里指梅花。
"雪后春容取胜回":雪后更显得春意盎然,美丽动人,仿佛战胜了寒冷,重新夺回了春天的领地。
# 胜回:获得胜利,这里指梅花容颜绝美,超越一切,超凡脱俗。,春容:女子的容颜。
"触拨清诗成走笔":这触发了我的诗兴,让我挥笔疾书,写下清丽的诗句,
# 走笔:用笔很快地写。,清诗:清新的诗篇。,触拨:触动撩拨。
"淋漓红袖趣传杯":同时,也引得红袖(代指美人或友人)兴趣盎然,举杯共饮,气氛热烈。
# 传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
"望尘俗眼那知此":那些目光短浅的世俗之人哪里懂得欣赏这梅花的韵味,
# 那:哪。
"只买夭桃艳杏栽":他们只知道去购买那些妖艳的桃花、杏花来装点门面。
# 夭桃:艳丽的桃花。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主题是赞美梅花的坚韧与高洁,以及诗人对世俗眼光的讽刺。诗人通过描绘梅花在严寒中等待春天、在灯光下和雪后展现出不同美丽姿态的场景,表达了对梅花坚韧品格和高洁之美的深深敬意。同时,诗人也借梅花讽刺了那些只懂得欣赏世俗艳丽花朵、不懂欣赏梅花独特之美的“俗眼”。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眼光的讽刺和不满。
2. 写作手法
拟人:“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这里诗人将梅花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和意志,暗示梅花有自己的计划和节奏,不是随意开放的。同时,梅花也象征着坚韧和高洁,等待春天象征着坚持和希望。对比:“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胜回。”通过对比灯前梅花如玉般美丽、香气四溢与雪后梅花更加娇艳胜过的春景,突出了梅花在不同情境下的美丽和坚韧。直接抒情:“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这里直接表达了诗人因梅花而触发的诗情和酒兴,同时通过“走笔”和“传杯”动作,间接描绘了诗人创作和享受生活的场景。
3. 分段赏析
首联叙述了众人对梅花迟迟未开的责备,他们未能领悟梅花静待春来的深意。诗人随后解答了世人的疑惑,揭示出梅花坚守自我、静待时机的独特韵味。颔联中,梅花被赋予了佳人形象,她在灯前摇曳生姿,散发着幽幽清香;雪后更显玉容绝美,超然于群芳之上。拟人化的手法,让梅花在灯下、雪后的情景中,如同佳人一般,清雅脱俗。颈联描述了梅花的高雅触动了诗人的心弦,他提笔疾书,将清新的诗篇跃然纸上。笔墨间,诗人的衣袖被浸湿却浑然不觉,只闻得旁边女子举杯劝酒的声响。梅花的魅力激发了诗人的诗情与酒兴,笔下生花,红袖添香。尾联通过对比,讽刺了世俗之人只知追捧妖艳的桃花、杏花,却不懂梅花的高贵品质。梅花与桃、杏的对比,彰显了梅花的高洁与坚贞;诗人与“俗眼”的对比,则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品质的深刻理解与赞美,以及对世俗浅薄的讽刺。结合“有意待春来”,诗人借梅花自喻,抒发了改革志向不被理解的苦闷,以及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
4. 作品点评
《梅花》此诗聚焦于梅花,赞颂其香色双绝,于早春时节独领风骚,展现出无畏严寒的刚毅与不甘人后的奋进之志。诗中深刻揭示了春梅在酷寒中傲然绽放的独特气质,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作品寓意深远,颂扬了梅花淡泊名利、风雪无阻、清雅芬芳、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
上一篇:宋·王安石《答客》
下一篇:宋·王安石《仲明父至宿明日遂行》